01
前两天听了刘润老师的一场演讲,最后的落脚点是“如何扒开2022的不确定性,找到2023的确定性”。
昨天听了武志红老师的一场直播,主题是“不确定的焦虑和恐惧中,如何安顿我们的身心”。
“不确定”,“焦虑”俨然已经成为当下状态的关键词。
最近读到的各大媒体文章,很多都在谈“松弛感”,谈“心理弹性”,说明大家的心里的弦都绷得很紧,耐心经常处于极限状态。
武老师说每到社会不那么安定的时候,找他咨询问孩子不写作业不爱上学怎么办的父母特别多。各种媒体上因为辅导孩子作业家长被气得进医院的新闻时有耳闻,邻居群里经常有人吐槽大晚上谁家又在打骂孩子,搅得邻居都不得安生。
前两天,郑州富士康的疫情上了各大媒体的热搜,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几十万人的工厂,数万人被转运隔离,大批员工在担心被感染的情况下徒步几十公里回家。富士康的兴衰对郑州GDP举足轻重,也是几十万人的生计之所系,可以想象那些笼罩在疫情阴霾下的被隔离的、被迫离开的以及仍在坚守的员工的心情,夹在生产和防疫之间进退两难的富士康的心情,以及亦陷入管理困境的郑州ZF的心情。
一年前我在知乎上的一篇回答“因疫情失业的人都怎样了?”一个月前阅读量突破了10万。这个问题并没有上热搜,但是每天都有新增阅读,说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新增的评论也很多,同时我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标记删除的评论也多了很多,说明喷子也增加了很多,大概压抑的心情都想找个出口。
几年前我在知乎上写的另一篇关于怎样包饺子的回答,上周阅读量突破了50万,那天我无意中看到这个阅读量的时候,十分吃惊,难道如今能自己亲手包个饺子,吃顿热乎的饺子变成了大家特别想做的一件事?外卖点不起了?工作不忙有时间了?还是民以食为天,在各种娱乐大幅减少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吃?
昨天我问证券业的一位朋友,为什么一向稳如泰山的白马股工商银行连续几天暴跌。他说相对其它的银行股,工行已经很坚挺了,毕竟沪深300的整体估值都已经跌到了历史十分位以下。好消息是疫情三年以来消费和旅游大幅减少,储蓄增速大大增加,等环境明确了,货币宽松和市场不缺资金,支持消费和A股的反弹的流动性是充沛的。我希望这是事实而不仅仅是安慰我,因为于我而言,消费降级确实肉眼可见,以前每年双11我都会支出好几千,今年只花了几百元,但收入也同步降至谷底,并无余钱可以储蓄。
所有这些碎片聚一起,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忐忑不安,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有一粒时代的灰尘砸在自己头上,变成一座山,所以大家都很焦虑。
02
如何化解焦虑,让自己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点确定性?
刘润老师老师从商业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如何面对变化,武志红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如何拥抱现实,但他们不约而同的谈到了一点,这一点正是史蒂芬·柯维的经典之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刘润年度演讲中有一个案例,我印象十分深刻:在全球就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达成共识,越来越重视环保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纷纷颁布限塑令,很多企业怨声载道,觉得寻求环保代价太高,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但是有一个企业顺应潮流,积极探索塑料的替代品,研制出了一种环保门卡,在酒店业大放异彩,畅销国内外,每年向全球30大酒店集团,130多个国家,2万多家奢华酒店,供应1亿多张环保酒店房卡,在很多同行倒下的时候他们的收入不跌反涨,从转型前的6000万涨到了预计2个多亿,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如果我们面对变化,不怨天尤人,而是顺应大的趋势,在趋势中发现商机,主动去创新,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
武志红老师也用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如何积极应对现实。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柯维讲过一个叫弗兰克尔的精神病学教授在纳粹集中营克服重重困难活下来的故事。他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朝不保夕,但他最终凭借心灵的力量,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还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可以说他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他具体是如何做的,柯维并没有提供细节,而武老师详细地讲述了这个人究竟是如何在纳粹集中营找到心流的,还原了这个故事的全貌,让我深受触动。
武老师介绍了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的斯多葛主义,这个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搞清楚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然后控制你可以控制的(可以适当扩大可以控制的范围),接受你不能控制的。就是这么简单。
(Some things are in our control and others not. Things in our control are opinion, pursuit, desire, aversion, and, in a word, whatever are our own actions. Things not in our control are body, property, reputation, command, and, in one word, whatever are not our own actions.)
我想《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把关注点放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应该就是源自这个哲学。
弗兰克尔独自被关进小黑屋中,就在小黑屋中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有什么是我可以控制的?(请思考一下,如果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小黑屋的是你,你会怎么想?)后来他想到了:我可以丈量这个屋子的面积。于是他就开始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丈量小黑屋,从而获得了掌控感,单独囚禁的时光不再漫长而难熬。要知道,人类最难忍受的痛苦之一就是被单独囚禁在小黑屋,失去和外界的一切联系,时间长了人都会疯,因为人是社交动物,需要活在关系里,不能长期忍受孤独。弗兰克尔用这种积极的应对,让自己全然活在当下,发展出广阔的心理空间,让自己能安住其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同理,目前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武老师建议每天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可以冥想、健身,可以读书、做饭,最好是有创造性的活动,这样可以激发自己的活力,带来更多生的能量,来中和外部投射的各种死能量,即各种负面情绪和言行。弗兰克尔身陷囹圄尚且可以找到可以掌控的事情,我们的自由度相比而言要大得多吧,只要努力,相信都能刘润老师讲的无数在商业寒冬掘金的企业一样,找到一点确定性。
武老师还有一段话特别治愈。他说很多人陷入焦虑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自己期待有多高。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够好,别人都如何如何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你失眠睡不着觉;你头疼背疼腰疼膝盖疼哪哪都有毛病;你年收入在10万以下;你有房贷车贷,一堆债务要还;你的婚姻一地鸡毛,还有一个不想上网课不想写作业让你头疼的娃……你觉得别人都过得挺好,只有你在经历种种不幸。事实是,大部分人的情况都和你差不多,你的经历其实就是人生常态呀。拥有好睡眠,好的亲密关系,好的工作,好的生活,都是很奢侈的。能做一个普通人,好好活着,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们平时受各种媒体的滤镜影响,总觉得周围人收入都很高,知乎大V、小红书博主、B站顶流,人均年入百万,那都是金字塔尖的极少数人啊,现实的财富分配遵循二八定律,即社会大部分的财富都集中在极少部分人手中。
我们看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收入的权威数据:2021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月收入不到3000),其中城镇居民为47412元(月收入不到4000),农村居民为18931元(月收入不到1500)。你觉得平均数没有说服力,那么看看中位数:29975元(按月约2500元)。
以家庭为单位的话,90%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0万元,75%的家庭年收入低于4.45万元。从这组数据里,你是否看见了现实的真相?很多月薪上万的人依然觉得活得不舒展,可事实是全国有将近一半人平均月收入在1000以下。
再看看2021年各省的离婚率,七成以上的省份离婚率都超过了30%。如果你还好好地和伴侣在一起,已经好过了无数分崩离析的家庭。
听完武老师的直播,再回看自己总觉得平淡如水的日子,竟生出许多欢喜。周末的时候我和老公喜欢做些美食犒劳自己,我们曾经做过那么多好吃的:清蒸鲈鱼,清蒸鱼头,清蒸大闸蟹,蒜蓉粉丝扇贝,香煎平鱼,红烧鲅鱼,麻辣小龙虾,红烧八爪鱼,红烧驴肉,美极虾,炸带鱼,考生蚝,烤羊腿,炖羊蝎子,炖柴鸡,牛尾煲,鱼杂煲……口水要流下来了。每次和老公一起品尝联手烹制的美食的时候,都会有满满的幸福感。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能有一个稳定的家庭,能每天和伴侣和和美美地一起吃饭聊天,享受美食带来的心灵愉悦,已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前两天看《脱口秀大会》,选手江梓浩的一番话,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获得了四位领笑员的拍灯,直接晋级:
二十几岁,年少得志、挣大钱。
他们的出现,搞得现在很多人觉得我混得很失败。
其实我只是平凡而已。
大家要知道,
一个二十几岁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
平凡和普通是常态,成名和暴富是变态。
他们都是变态的,有问题的是他们好吗?!
当你认真地看到了这里,说明你还有面对问题的勇气,还有解决问题的渴望,已经走在疗愈自己的路上。让我们拥抱平凡的自己,为自己努力地生活着点赞吧!当你能够接纳过普通人的生活,积极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你的焦虑已然消散在风里。
我是Rose,资深英语老师,高级教师资格证持有者,知乎英语专栏作者,开设过美剧课,培训过大学老师。刘润读书会共读发起人之一,举办过多期共读营。Rose终身学习社群创始人,社群的使命愿景是:彼此点亮,共同成长!
如需英语答疑,学习方法指导,书评撰写,商务合作,解答职场、生活中的困惑,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