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学在眼下这个信息社会越来越重要了,如果你经常对你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感到困惑,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问题感到不解,你不妨关注一本火了好几年的大众心理学名著《乌合之众》,我们一起看看,或许里面的某些理论和观点能够让你有所感悟。
虽然这个译者把普罗大众在书名上翻译成了“乌合之众”,但其实并没有贬义,因为在这本书中讨论的群众们的行为逻辑,用这个词语传达颇为贴切。
书中一共分了三卷。第一卷里第一章的内容为群众心理。什么是群众?一群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为了一种特殊的目标而集聚起来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群体我们将其称之为心里群体。这也就是我们目前网络社会上的这个群体。这个群体日常现实中积累了诸多对不公平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形成了在某一问题上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但为了某些原因,他们不会在日常现实中有所表达,这是心理基础。
《乌合之众》里说,个体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会对自己的反抗欲望加以限制,但当他失去自己的个体身份,与他的群体集合,他就会感到自己充满力量,这部分群体集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他们不再约束自己的念头,变得敢于行动,不加思考的行动,他们的思考特点就是容易接受暗示,特别是偏见,传染偏见,他们的行动特点就是冲动,只要你给一个燃点就可以引发他们行动,这个燃点通常就是网络热点、痛点、痒点。基本上可以认为:一、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二: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
女官员事件,因精致打扮涉嫌高消费及不专业的发言表现而触发了网络敏感神经,显然是这是当下网络常见仇官仇富群体的又一次狂欢,该事件持续发酵势必会使把不良情绪继续放大,于国于民都有害无利。
我们一定要脱离这种极端化思维,先不论这个女官员背后是不是有大家猜测的腐败问题,客观地讲,消费是一种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无权干涉,除非她用的钱来路不正,而按照我们的制度规定,一般也是有实名举报,线索合理才能查,现在这样大费周章大起底,是不是也涉嫌人权问题?
一直以来,官员得抑郁症自杀的报道都屡见不鲜,官员虽然在权力机构任职,但他们日常面临的压力和莫名的质疑同时也不少。虽然现在因网络的存在,舆论监督对防腐的利剑作用很明显,但也不能矫枉过正,毕竟那些矫枉过正的疯狂运动相去还未远。
这种事情究其原因还是目前大众对公务员群体有一种固执的偏见,那就是应该低调、朴素、务实、内敛,可能这也不能怪大众有这个偏见,因为长期以来这就是他们想塑造的目标形象,可以说,这一开始就是个错误。这种片面的形象目标使得公务员们人格分离。一方面他们的确有钱消费,三万的耳钉几千元的丝巾,注重形象的中年女性绝对有能力购买一二,作为重大重要场合为自己形象增添光辉的投资,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有了这个消费能力,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个官员明收入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家庭也确实没有别的负担,但是却总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故意塑造朴实的形象,那才是有问题的人,这个典型在《人民的名义》里就有。
我们应该跳离这种固性思维,一个文明的国度不应该这么偏狭。反观世界政坛上的女性从政者,一个个也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也不拘大牌小牌,有的甚至还能带火经济发展。
欧洲女官员
阿根廷女官员
东京女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