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剧本杀”后,为何恐怖情绪挥之不去?

2022年10月30日23:02:03 心理 1553

大耳叔叔的心理信箱

(向上滑动启阅)

大耳叔叔您好!

上个周末,同学带我去玩了一次恐怖的“剧本杀”。刚看到剧本的封面,我的内心就开始颤抖了。后来看到老板布置的凶杀案现场,更是让我瞬间毛骨悚然!当我走进灯光昏暗的狭长密室,门从背后关上的时候,我的耳边只剩下一片哀嚎声,看着密室里的一道道血色红光,棚上还吊着龇牙咧嘴的蝙蝠和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我被吓得半死。由于游戏规定不能中途“下车”,我一直在恐惧的状态中挣扎着完成了任务。这次玩“剧本杀”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直到现在我闭上眼睛都能想起当时那个恐怖场面,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老师,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后遗症?但一个大男人被吓成这样也不好意思跟人讲,只能自己压制着内心的恐惧。我该怎么办?

晓松(化名)

玩“剧本杀”后,为何恐怖情绪挥之不去? - 天天要闻

晓松同学:

你好!

感谢你的信任,你提到的“剧本杀”这种沉浸式体验游戏我没有玩过,但我玩过圆桌“剧本杀”。我选择的剧本、剧情都很温和,剧情推理性很强,能引导游戏的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玩的过程中还能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所以剧本的选择不同会导致个人的体验不同。

玩“剧本杀”后,为何恐怖情绪挥之不去? - 天天要闻

图源:视觉中国

你对恐怖的感受启动了心理防御的“压抑”机制,是因为剧情中的人物角色,你在现实生活中有过体验吗?是否从小时候记事起,就在书籍、影视片中看过或者听人讲过这样的情景,让你对以往的恐怖情景进行了再现,对“剧本杀”中这些恐怖形象产生了害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恐怖心理是因为对未知领域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坚定,让你在体验真实性很强的恐怖“剧本杀”时,把自己的感受也带入到这种情景里面去了。你现在需要区分现实和剧情,从恐怖的情景中抽离出来,回归真实的现实生活。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鲁迅坟场踢鬼”的故事?有一次鲁迅深夜回家,为了抄近路,在穿过有些阴森的坟场时,看见远处草丛里有个忽高忽低的白影,慢慢地向他“飘”过来。在那种情景下,鲁迅一开始也感到有些害怕,但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因为曾学过医,他知道鬼在这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快步走近那个白影,用力踢了一下,发现原来是一个盗墓贼。鲁迅后来笑说“鬼只要被踢一下,就变成了人”。在鲁迅的认知里,“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克服了对“鬼”的恐惧。在这个故事中,如果他因为恐惧而不去现场探究,很可能就真的会在心里留下“遇见鬼”的阴影了。

很多时候,因为人们的害怕心理,往往会以讹传讹,把人们认知中构造出来的恐怖形象传播得神乎其神。

生活中,我们要怀有一种阳光自信的心态,面对外界各种压力各种恐惧才能迎刃而解。在面对这些令人恐怖的场景时,需要区分出剧本和演员这两者的关系,尝试找到剧情里人物的感受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某些遭遇过的感受是否有相似的体验。可以把这些恐惧感受跟心理老师聊聊,把它暴晒在阳光下;另外,我们也可以多看看科学类书籍,用科学的力量驱逐内心的恐惧;同时,还可以和小伙伴多参加一些内容积极、阳光向上的集体活动。

此外,我们也需要审视一下自己近期是否有让自己感到很焦虑的事情没有得到解决,这种让自己焦虑的情绪或许也包含着恐怖的情绪在里面,导致恐怖的情绪一直缠绕着自己我们不妨像卸包袱一样,把事情一件一件解决掉,或者正视它们的存在,这样你的内心就会慢慢变得轻松。

大耳叔叔

案例反思

近年来,“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活动,成为青少年追逐的娱乐项目。一些未成年人因此放下手机,从网络转投到剧本中,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剧本杀”原名“谋杀之谜”,本质上是一种角色扮演的推理游戏。游戏过程中,玩家通过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沉浸到虚拟故事里,通过逻辑推理,解决剧本给出的谜题,可以起到很好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减压作用。但由于准入门槛低且缺乏监管,“剧本杀”行业野蛮生长,一些剧本可能带有恐怖、血腥、暴力、惊悚,以及灵异等不良内容,引起青少年一系列身心上的不适。商家应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根据青少年的承受能力,创作内容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剧本。

大耳叔叔心理信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曹大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理治疗师)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