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需要“存在性”治疗

2022年10月09日10:00:14 心理 1680

01

有一部纪录片叫《寻找卢克(Finding Luke)》,记录了一个叫卢克的优秀生在忽然自杀之后,家人及朋友的探寻和追问。

是啊,许多人人都会问: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家人对他也很开明,为什么会忽然就寻了短见呢?

影片揭示,卢克对于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有着极度的好奇,在现实没有给他足够满意的答案之后,他期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探寻下去。对于他,自杀或许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开始,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探寻的开始。这种情况或许同样适合于中国社会中屈原海子自杀现象的解释。

02

熟悉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治疗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影片中的卢克,还是中国社会中的屈原和海子,他们都被“存在性”问题困住了。

我在著作《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摆脱抑郁的折磨》这本书中写道:“抑郁症是典型的‘存在性’痛苦,患者常抱怨活着没有意义,而渴求死亡。对有自杀念头的抑郁症患者来说,他的内心是极其孤独的——不能跟陌生人讲,不想让朋友担心,更不愿意吓坏家人……因此,他只能一个人苦苦思索这个可怕的问题。”正如英国学者波顿在《忧郁症的解剖学》一书中所说:“如果人间有地狱的话,那么在忧郁症患者的心中就可以找到”。而自杀往往是患者所做的最后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是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也是建立在自尊基础之上的行为。

03

影片中的卢克从小就是一个敏感、爱想问题的孩子,促使他抑郁的既不是家庭暴力,也不是情感创伤,而是他对于“人”的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让他满意的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类似卢克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心理卫生科比较常见。如果家长对他们的问题呲之以鼻,认为他们“想多了”而嘲笑他们、不予重视,那么以后很有可能酿成悲剧。

这部影片也提醒我们的父母们,对于孩子的精神状态要及早的识别而不是忽略、认可而不是否认、寻求治疗而不是无动于衷甚至指责孩子。

04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经验告诉我们,抑郁症背后存在着四个核心主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德国精神科医生曼弗雷德·吕茨曾经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精神分裂症,没有抑郁症,没有成瘾症——有的只是承受着各种不同痛苦现象的人”。这句话可谓是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所有精神心理疾病最简单的“存在性”归因

人类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学的大量研究表明:(1)死亡是人生无可避免的终极,也是追问的动力;(2)获得在个人成长、意义探寻方面的引导,也具有普遍适用的潜力;(3)人需要“去做什么的自由”,但人在被毫无选择地带进这个世界之后,各种混乱、失序的状况像一大盒杂乱无章的积木把其困住了,“人”的肩上扛着大量不能推卸的责任,难以自如地“活在当下”,这就注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限制”和“孤独”。

05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主人公维吉妮娅·伍尔夫的人生可谓是这种“存在性”困境所导致抑郁症的典型例子。

维吉妮娅·伍尔夫患有抑郁症,住在弗吉尼亚的乡间疗养,她的丈夫不允许她回到伦敦去,怕激发她的抑郁症和自杀倾向。但她在无法忍受生命旅程中的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感时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雷纳德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哭了。因为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尽管你是那么地爱他们,尽管你愿意为他们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将注定无法把他们留住。

06

如何破解抑郁症背后的“存在性”问题呢?

我在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把诗歌《野天鹅》推荐给抑郁症患者:

你不必做得很好。

你不必跪行在绵延千里的沙漠之中,不停地忏悔。

你只需让你柔软的身躯感受身边的一切。

告诉我你的绝望,

我也会告诉你我的绝望。

与此同时,世界运转不息。

与此同时,太阳和雨中的鹅卵石

都向着新的风景移动,越过草原和幽深的树林,

还有山峰和河流。

与此同时,那些野天鹅,高飞在清澈蔚蓝的天空,

又一次向着家的方向。

无论你是谁,有着怎样的孤独,

世界都向你展示着它自己,

呼唤你,就像野天鹅的声音,粗糙刺耳也令人振奋---

一遍又一遍,宣唱着你在万物中的位置。

的确,如果你能像诗歌中的野天鹅那样生活,那么,抑郁就不是问题了,对“专断、刺激、野心、杰出、可能性”的恐惧也必将消失不见。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我在著作《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摆脱抑郁的折磨》《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这两本书中所强调,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并不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它主要通过对抑郁症背后的死亡、孤独、自由与限制、无意义等“存在性”问题进行分析,使抑郁者能真诚、敬畏地面对生命的实相。这也是我在临床治疗中把正念训练和存在主义治疗整合成“正念禅疗”的原因所在。

抑郁症需要“存在性”治疗 - 天天要闻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