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作 者 / 滚滚麻麻
排 版 / 滚滚麻麻
文章字数 /1474字
阅读时长 / 4分钟
1
对于孩子叛逆期这件事,我一直有种警觉感。
过来人都会告诉我,男孩子嘛,大概有2次,一个是在10岁左右的,一个在15-16岁,前者只是小高峰,后者绝对是来势汹涌,有你且受着的。
关于这个,我和先生有过讨论,我们各自讨论着彼此的那段青葱时光。
他就是沉迷游戏机,即使高考那年,也还是和同学约着中午,去网吧杀一盘,为此我婆婆没少操心,当然此刻的他,说到这些,有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悔,但更多的是无尽的怀念。
我嘛,女孩子有过一个暗恋的对象,变得更文静沉默,除此别无其他。
2
可面对和我已经一般高的孩子,总会有这种担心。问及周边的家长,大都相同的焦虑。
教育多了,怕孩子玻璃心,来个和世界告别;不管吧,又担心孩子让误入歧途,做家长真的太难了!
当看到《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说的这段,仿佛找到了某种答案。
治疗师永远都在天平的两端寻找平衡:一方面要营造互相信任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直击要害让来访者不再继续受煎熬。
从治疗一开始,我们的行动就是既慢又快的——慢慢让内容沉淀,快速稳固关系,同时在一路上战略性地播撒下治疗所需的种子。
这就像自然界的种植规律一样,如果你播种得太早,种子不会发芽;如果你种得太迟,虽然它也会成长,但可能会错过土壤最肥沃的时期。
但如果你播种的时机刚刚好,那它就可以吸足养分茁壮成长。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在鼓励和对峙之间来回游走。
这里这么大篇幅的引用,就是觉得里面的每一句,都写出了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是鼓励和对峙之间来回游走。
我们一遍遍告诉孩子,爸妈永远和你是统一战线的,另一方面又得防微杜渐,引领孩子和脑中那个不受控制的自己做决斗。
为什么我们都这么做了,却似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出在哪里呢?
3
我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已经不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有独立处理事情的欲望和能力。
我们嘴上说的好听——我们尊重孩子的,但在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依然大操大办,俨然孩子还很小,我们顺道一起办了。
我们的好心正在一点点剥夺孩子的权利,孩子最后要么是巨婴,要么极度叛逆,这些都和我们的初衷大相径庭。
所以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用治疗师对待来访者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事情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是对方的内心打开,以坦诚面对的勇气去克服,不管是孩子,还是来访者。
重点是我们要放手,就像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信任一样,坚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这一切,加上我们的适当引导。
就像有个博主说的,和老公的关系也就把他当成同事一般相处,共同完成家里的这项事业,放开那种满怀期待,就能获得内心的更多平和。
互相在各自的时间完成各自的任务,其余时间就安心休息,充电,反倒有不一样的安宁。
零执着,带来的却不一定是零期待哦!
4
当我这样想了之后,我的好多焦虑就都消失了。
看完觉得对您有帮助的,希望您能花0.1秒点个赞哟~
你小小的点赞永远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谢谢你~♥️
晚安!
这是我日更的第38天(38/100)加油
- End -
图片来自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介绍:
滚滚麻麻,泥泞生活中,一朵努力向上生长的凌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