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社群讨论,某某小区有一个人从楼顶纵身一跃,有人感叹和惋惜,有人觉得这个人太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有人觉得这个人太不负责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这可能是大部分活着的人的观点,换个角度,谁考虑过当事人的心情?谁考虑过当事人的呐喊?有没有人关心当事人是怎么想的吗?他求救的声音又被谁听见了呢?
跟朋友们讨论,可能这个人是抑郁症患者。
《以为长大就会好了》作者【韩】金惠男,【韩】朴钟锡,在书中用大量的案例阐述抑郁症的情况,让读者对抑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学习接纳抑郁,找到面对抑郁的方法,从生活中的小事带给抑郁患者希望,治愈抑郁者孤独的心灵。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不是“精神病”
抑郁症前期表现可能只是郁郁寡欢,过一段时间连话也不想说,最后感到无能为力,对自己人生失去希望,最终陷入绝望,对此我们称之为抑郁症。
无论是多么严重的抑郁症,都是我们身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心理重感冒”的疾病,我们不会因为吃药就马上变成精神病,所以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上了抑郁症,不要刻意掩饰,以免耽误治疗,要像其他疾病一样正面积极的对待抑郁症。
认识抑郁,接纳抑郁
我听到有人倾诉过,她叫阿林,她跟我说:今天领导说我不行,说因为我的工作导致全组的工作都延迟,明天大家都要加班,我感觉太糟糕了。我感觉大家都在嘲笑我。
我回家坐在计程车上,看到司机也不停地斜眼看我,路上还遇到堵车,我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这样一个司机,还遇到堵车呢?
回到家,爸爸妈妈也是从来不正眼瞧过她,她觉得她在家就是一个多余,从来不被人关心和爱护。
阿林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她,她觉得工作没做好,是因为自己太笨了,她觉得还连累了组员们一起加班,自己太差劲了。
她觉得连计程车司机都斜着眼看她,看到她都不喜欢她,她内心反复告诉自己“我真不行”、“我真不讨人喜欢”、“我就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我天生就是失败者”。
抑郁的人心理总是有两套规则,一套规则对他人宽容有弹性,另一套规则对自己尖锐又极端。
经常在这样的高强度压力下,不能得到缓解的环境下,阿林再也不能承受心理上的折磨,无法正常去上班,她去上班就觉得呼吸急促,压力巨大,随时就会晕倒在地。
被送去医院两次后,又找不到身体的病情问题,后来父母才知道阿林是患了抑郁症,无法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这时候父母才重视了起来,再也不对着阿林说:你太脆弱了,你怎么不坚强点,你怎么这么笨,等刺激的话语。
启用“认知行为疗法”,重新迎接生活。
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是将行为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一种心理治疗的形式,它是“以问题为中心”和“以行为为导向”的治疗方法,引导和帮助病人找到问题,练习有效的策略,从而解决问题,减少病症出现的症状。
与精神类药物相比,CBT对一部分抑郁症患者、焦虑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饮食失调、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很好。
生病就要去看病,跟医生共同面对,让亲人和朋友陪着。
抑郁症患者第一步就是要安定下来,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降低患者的压力感,慢慢调整状态。
提供安全的环境,陪伴患者找一些小事,积累小小的成就感,从生活中的小事建立患者内心的自信。
要多次的小步的尝试,如果失败,轻轻抱抱患者,让患者冷静下来,然后告诉他们“你已经很棒了,我们慢慢来”或者“没什么关系,也可以放弃的”。
事情的长期积累让患者不堪重负,所以在恢复和治疗的过程中,让患者慢慢的调整,陪患者慢慢的进步,不要着急,情况终会好转起来的。
抑郁症会将我们的个人感受推向痛苦的极限,除非身为抑郁症患者,否则我们正常人无法想象那种痛苦,旁人不要假装你懂他的痛苦。
“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抑郁症不是深不见底的洞穴,而是隧道,那个隧道的尽头,有明亮的阳光等待着我们。
快乐读书,读书快乐!
惠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写日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