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陆最早搞心理咨询活动的学者之一 。1988年,我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为依托,发起成立了“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并且担任要职。该研究会是全国最早的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跨学科的研究会。该研究会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包括在1988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心理咨询与健康人格研修班。
(照片前排左起第7人为我国著名心理咨询前辈许又新,第8人为许金声。)
从1998年开始,我就全力以赴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转成了应用。我开始利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条件,大量举办应用心理沙龙,演练各种方法。2001年,我开始产生了“通心”的思想,并且飞速地发展。2002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我担任执行主任。通心的理论和方法初步形成之后,我就开始面向社会,大量举办工作坊。
2006年,我举办“心理健康万里行”活动,到全国普及“通心”。2007年——2009年,我举办工作坊的次数达到一个高潮。每年举办次数在30次左右,每次做个案的次数也比以前增加。最多时,一个三天的工作坊,做11——12个个案。每次做个案,都没有遇到不能够突破,不能够做下去的情况。
工作坊和做个案的效果越来越好,使我想到普及。我在工作坊上做个案,常常会出现难以取得进展的情况,我却一一巧妙予以突破,峰回路转,使人震撼。在这些情况下,我常常感到遗憾,这么好的效果,知道的人,和受益的人都太少了。为什么不能够有若干摄像机,把整个过程直播出去呢?
学员们纷纷予以好评,有个别学员表示想学习,更有一些人,提出建议应该普及。
更重要的是,我关于通心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我看到了“通心”的巨大的意义,产生了“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的思想。我的潜意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在 我的动物意象里,有大象、骆驼、狮子、老虎等大型动物,却从来没有高瞻远瞩的“鹰”。2009年,我多次在北京阳台山鹫峰附近举办工作坊,我寻找鹫峰的景点,但当事人似乎都说的不够确实,我看了几处,都不够理想,最后,我居然借景生情,在两座山,中间一条山脊的组合中 ,看到了一只正在向下俯冲,气势磅礴的“鹰”。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诸多学员,他们都予以认可,并且感到奇异。——这是我心中有“鹰”了。
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关于“通心”的第二部专著《第三次革命:通心》。2010年,我在海南举办工作坊时,我的研究传到海南电视台。海南电视台录制了“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并且在“特区大讲堂”节目里播放。
怎么把“通心”的理论、方法传播出去呢?2011年我产生了招收徒弟想法。
要了解“通心”,热爱“通心”,首先需要心灵成长,需要有大量的成长体验。于是,我想到了“师徒制”。
师徒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当前在中国,大凡技能性、竞争性强的行业,都存在拜师学艺现象。中国心理心理服务业也一样,有若干在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上有造诣的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招收徒弟。古训:“医不叩门,道不轻传。”师徒制有利于中国 心理服务业理论和技术的健康发展,行业竞争的有序进行。中国心理服务,要有自己的特色,拜师制值得深入探索。
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38年,提出了“通心理论”、“人格三要素理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等一级原创理论,“全人需要层次理论”、“全人能量理论”等二级原创理论。并且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取得令人鼓舞的、极大的成果。
我在2012年起,决定传授其理论与方法,尝试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师徒制。第一批徒弟,就招了十人。一般说来,他们的动机,最开始基本上都只是为了做个案便宜,有成长意识,对 我比较信赖。其次,才是学习理论与技术。
现在我普及“通心辅导”,只要坚持学习,大部分人,平均在3——5年之内,就可以由来访者成长、转化 、改行,成为心理咨询师。他们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是因为尝到了甜头。最大的甜头 ,就是发现心理咨询原来是一条走向幸福的不归路 ,因为做这个职业必须不断成长。大家心情越来越好 ,人际关系越来越好,时间也自由了,何乐而不为?
北京阳台山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