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心理学(一)

2022年09月28日06:41:43 心理 1670

八卦心理学(一)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八卦心理学》《心理学简史100年》《重口味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八卦心理学(一) - 天天要闻

八卦心理学(一) - 天天要闻

八卦心理学(一) - 天天要闻

八卦心理学(一) - 天天要闻

八卦心理学(一) - 天天要闻

八卦心理学(一) - 天天要闻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来自推荐书籍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主要成就:记忆实验心理学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八卦一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困境

除了弗洛伊德因为某些学术之外的原因还有一些知名度之外,那些曾经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心理学大师,无论是斯金纳皮亚杰还是约翰·华生荣格马斯洛,在大众眼里也只是一个个活在冷门书中的极为陌生的名字。至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构造主义这些佶屈聱牙的名词,更是活在远离大众视野的异次元世界里。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等人,就已经开始试图探寻关于心理学的奥秘。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也曾经探讨过人性的善与恶。然而心理学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却是19世纪末的事。从1879年,德国人W.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距今不过100多年。如果只从诞生出现代心理学的“人本主义革命”算起,甚至才刚刚到60年历史。

就如同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构造心理学家假装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活动不存在,只选取那些最正常最无辜的被试者来研究,被戏称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学派在最开始的时候干脆放弃研究人的心理而只注意人的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个别案例,推断出了一些人类大脑的作用机理,并直接用于临床治疗;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用积极的办法唤醒人头脑中的“正能量”;

认知心理学则干脆把人脑当成一部电子计算机……

二、哲学三问

我是谁?——

“我是谁”考问的是自己对自己本身的认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句名言:“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外貌几乎完全一致的同卵双胞胎,在精神世界里仍然完全不同。那么我们又是依靠什么来分辨出别人与自己的呢?

当然要靠自己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累积和发展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处事风格以及精神面貌。在心理学上,我们把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和表现称为“人格”。这里的人格跟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尚人格”“人格魅力”并不一样,它并不专指那些崇高而伟大的人格,也包括一般的人格、坏的人格,甚至还有有障碍的人格。

从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的角度看,“我”这个义项涵盖了“本我”“自我”与“超我”

“我从哪里来”——

考问的是自己的记忆。所谓“记忆”绝不仅仅是人的意识中对过去所经历的事物留下的印记,记忆是一个储存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被使用的过程。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里,都会有意或者无意间泛起无数的记忆,这些被泛起的旧记忆和这个时刻里的新记忆互相掺杂在一起,就像传说中的“斐波纳契汤”一样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慢慢变成了意识中最牢固最厚实的部分,甚至可以说它才是意识本身。

“我要到哪里去”——

这更像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或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驱使着你把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挥洒在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上?是什么驱使着你去和自己的太太结婚?又是什么驱使着你来读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这一切的一切,源头在哪里?

如果你去问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他一定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想满足自己在两三岁时没有被满足的、关于性的欲望;

如果你去问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他虽然不会跟你谈性欲,但是一定会告诉你,这一切的来源都是你的祖先在小时候就赋予给你的性格,也叫“集体无意识”;

如果你去问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马斯洛,他一定会告诉你这是为了满足你头脑中一级又一级的心理需求比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至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大师华生,他一定会告诉你,谈论头脑中的驱动力毫无意义,还不如问问是不是有人在后面拿着小鞭子逼你……

虽然心理学大师们对你的问题回答得全不相同,但他们绝大多数在一点上是一致的: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心理动机,而心理学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个动机

三、灵魂的重量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柏拉图

古埃及人还把可以令死者复活的咒语和对神灵的赞美写在莎草纸上,藏在幽冥之神俄赛利斯雕像足底的暗格内,然后再放置于墓穴之中。古埃及人相信,通过这些符号写就的“亡灵书”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来生世界。

生活在4000-5000年前的古代印度人和古代巴比伦人也都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人死之后有可能成为神灵四时享祭,有可能随风飘散在世间,也有可能历经轮回再次重返人间。

中国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前,并不把“鬼”当成是害人的东西,而是与“神”并列,作为“祖神”来崇敬和祭拜。在墨家创始人墨子的作品明鬼中就明确说“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他认为只要天下所有的人都能相信祖先和神灵的威力足以奖赏贤能的人,惩罚昏暴的人,那么天下早就不会乱了。比墨子稍早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则说:“敬鬼神而远之

人类第一次开始系统化地研究心理学中的种种现象,也起源于古希腊,起源于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对灵魂有过多方位的阐述。他认为灵魂是“从天而降”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而且不会破灭。他说:“按照自然的规定,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这千真万确是最真实最完善的真理。”

他还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认为人的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以便高瞻远瞩,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欲望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当理性支配灵魂时,灵魂就能正常统治着肉体;反之,当欲望支配灵魂时,肉体就会反常地毁灭着灵魂。

在《论灵魂》一书中,亚里士多德给灵魂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说明:灵魂的定义,灵魂与身体是否可分离,灵魂的分类以及所有生物的分类。

古埃及的冥界指引“亡灵书”到中国商周时代的人殉,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灵魂往生论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天堂地狱二分法;从欧洲中世纪关于鬼魂的恐怖故事,到中国自唐代蔓延至清代的笔记小说,从日本的都市怪谈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世界上主要文化当中几乎都有着“灵魂”的一席之地。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医师邓肯·麦克杜格尔在1907年做的一次实验。此君征集到了6名身患重症的志愿者,他采取的测量方法是让濒死之人睡在床上,然后用一个精准的杆秤持续测量其死亡前一段时间及死后的体重变化。“21克灵魂”的结论来自第一例测量。

细心的读者可能第一研究发现了这个实验结果的荒谬之处:在全部6例志愿者的测量结果中,只有第一例获得了让麦克杜格尔满意的结果,其他5例全部不符合他的结论。

怎么判断一种理论是不是科学呢?奥地利现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有一个经典的论述:“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所谓可证伪性,就是要有可以驳倒这种理论的可能性,即使是现在的科学手段无法判断真伪,也要告诉我们到底怎么才能判断出来。如果一个理论永远都找不到办法来反驳或者挑错,那它就不能叫科学理论。显然,上述的“灵魂学说”就是不可证伪学说。

未完,请关注阅读后续内容……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