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躺平”,才能最终“躺赢”——疫情相关心理现象及调适

2022年09月27日13:30:22 心理 1729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我们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灾难,负面新闻不断“侵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和我们国家的肆虐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同时,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防控攻坚战期间,病毒的凶猛来袭,突然的“静默”管理,漫长的居家等等突如其来的情况和应对措施,仿佛不断地在提醒着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而我们却似乎无法改变什么。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地震再一次让我们的心揪了起来……因此,我们会感觉自己实际上是无法掌控自我命运的,我们会越来越焦虑,似乎没有什么具体可值得焦虑的事,但又“事事”都能引起我们的焦虑。

既然改变不了当下的大环境,我们不妨抱着“躺平”的心态,在疫情期间给自己减减负,试着感受独处或回归家庭的美好。以下五个心理现象是不是你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心理状态呢?透过对这些心理现象的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再次审视内心,更有助于我们保持良好心态,赶走焦虑!

01禁果定律

耐得住“躺平”,才能最终“躺赢”——疫情相关心理现象及调适 - 天天要闻

禁果定律是指,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是能引起一个人尝试的欲望。比如我们在封控期间总盼着早日解封出去转转,可是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很“宅”。这实际上是受禁果定律的驱使,越是禁止外出,就越是要尝试。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封控期间,人们比其他任何时间都更想要外出。

启示:我们渴望的不是出去走走,而是自我掌控感。

首先,我们要理解,处于封闭隔离期的我们渴望自由,想要外出是正常的。其次,我们要明白自己可能不是真的想去外面走走,只是受“禁果定律”的影响,总想做点什么来提升自己的控制感,从而缓解焦虑。最后,我们不妨反向利于“禁果定律”,思考忙于工作和学业的自己,当时渴望的是什么?在外出差或奔波的时候是否渴望多陪陪家人或宅在家里“躺平”,什么也不干?曾经很难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妨趁着这个疫情实现它,多与自己相处,多陪陪家人。

02飞轮效应

耐得住“躺平”,才能最终“躺赢”——疫情相关心理现象及调适 - 天天要闻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出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就会很轻松地转动。

启示:人的可塑性很强,熬过了临界点也就迎来了胜利。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新冠疫情在2019年年底突然闯进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以前许多年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比如每天出门要戴口罩,反反复复的封控与隔离,经常需要做核酸才能正常出入工作学习场所,出远门总是会提心吊胆先查目的地防疫政策……毫无疑问,这些给我们带来了或大或小的不便。而这就像是为我们的生活新增了一个巨大的飞轮,而我们要健康地活着,就必须额外使出很大的力气推着它前进,一圈一圈反复地推。但请相信,只要我们按照防疫要求做好做足各种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不给国家和社会添麻烦,安安心心在家“躺平”或在外规范自己的健康行为,那么我们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慢慢地,疫情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小。

03台风眼效应

耐得住“躺平”,才能最终“躺赢”——疫情相关心理现象及调适 - 天天要闻

台风眼效应将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类比台风:外围空气旋转剧烈,而处于中心的风力流动反而相对微弱;具体是指在灾难发生的中心区域,个体的心理反应比中心以外地区的个体更平静、对风险的评估更低的现象。我国学者温芳芳、马书瀚、叶含雪和左斌等人(2020)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效应:个体基于旁观者视角时,距离灾区越近或疫情越严重地区民众,对处于重灾区武汉人的焦虑评估和预期武汉所需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生的数量,将明显低于其他距离灾区更远或疫情更轻地区民众对上述指标的估计,存在“心理台风眼效应”。

启示:个体的心理恐慌程度与外界的危险程度是不对等的。

根据这个效应可知,对于已经存在损失的个体来说,其内心恐惧和焦虑的结果已然发生,对将来的灾难更能抵御和防范,对未来更为乐观,类似于“触底反弹”。而对于未遭受损失的个体来说,由于灾难的威胁仍在,记忆中对灾难的焦虑和恐惧并没有因为幸运躲过而停止,所以会持续体验到恐惧和焦虑。但不管我们焦虑与否,危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我们主观体验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采取科学措施做好防护。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最放松的时候不一定是最安全的时候,最焦虑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最危险的时候。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好应做的防范,是降低灾难威胁的最佳方式。

04挫折——侵犯模式

耐得住“躺平”,才能最终“躺赢”——疫情相关心理现象及调适 - 天天要闻

该理论是由学者多拉德提出的,他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米勒对其进行了修正,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后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引起的情绪状态,如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

启示:对谣言说“NO”,不让自己成为一部分“有心人”的帮凶。

面对疫情传播的风险和人人自危的压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随时都充斥我们的生活,我们很容易被这些“挫折”击溃,这种得不到发泄的群体情绪,通过网络尤其是微博、微信群、QQ群等平台,极易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换句话说,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愤怒的情绪伤害到更多无辜的人,甚至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利用。许多谣言恰恰是针对人们的恐慌心理,诱使我们用怒火滔天的形式,过度地发泄自己的不安。因此,在看到带有煽动性的言论或网文内容时,控制情绪,理性思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心理能力之一。

05反刍思维

耐得住“躺平”,才能最终“躺赢”——疫情相关心理现象及调适 - 天天要闻

反刍式思考是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反刍思维作为一种认知,对情绪也有重要的影响。当个体在生活中遭遇负性事件时总会在想,“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生活怎么会这样?”个体对所遭受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对事件的感受进行重复性的回想,这不但不利于事件的解决,反容易而使个体再次陷入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中。

启示:不要沉浸于怀念过去,尽量活在当下。

你是否在某个瞬间会突然想起疫情前的日子,脱口而出“生活怎么会变成这样?!”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无助感和剥夺感慢慢侵袭全身。在疫情或其他灾难面前,这种反复地回想、反刍过去的“美好时光”,不但不会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愉悦,反而很容易让我们在今非昔比中无限加重烦躁焦虑的情绪。因此,不要深陷在时光如果倒流的怪圈里,生活无法按下暂停键,要记住,你现在反刍过去的每一分钟,都在以牺牲当下的每一分钟作为代价,所以活在当下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耐得住“躺平”,才能最终“躺赢”——疫情相关心理现象及调适 - 天天要闻

试试看,舒展一下眉头,你会发现你的眉头一直是紧绷着的。其实新冠疫情的可怕,天灾的可怕,一部分也来源于我们无知。很显然,这场抗疫战就犹如一场马拉松,前期靠体力,中期靠脑力,后期靠心力。

通过对以上这五个心理效应及其启示的解读,是否可以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为你的心灵减负提供有益的帮助呢?耐得住“躺平”,或许才能最终实现“躺赢”!

耐得住“躺平”,才能最终“躺赢”——疫情相关心理现象及调适 - 天天要闻

参考文献

温芳芳, 马书瀚, 叶含雪, 齐玥,佐斌. (2020). “涟漪效应”与“心理台风眼效应”:不同程度COVID-19疫情地区民众风险认知与焦虑的双视角检验. 心理学报,(09), 1087-1104.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文字|毛江凌,杜庆,杨小洋;排版|李善婕;审核|贡喆 向楠楠 蓝海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