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我们对于变老的认知是消极的,常常以半截身子埋进黄土、风烛残年、生命的尾端来形容老年。不仅如此,影视作品也常常侧重于表现老年时期生活能力的退化、衰退且消极的一面。
人到了老年,的确会表现出一系列以衰退为主要特征的变化,生理上,身体各系统衰退,功能减弱,体能降低;心理上,认知活动减退,更易产生消极沮丧的情感。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到了老年,就意味着丧失,身体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健康、容貌逐渐衰退、逐渐边缘化,社会也更多展现年轻人的活力与精彩,甚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如当年。阿尔兹海默症等等因衰退而生的老年病开始显现,原本忙碌的生活变得空闲,与老同事、老朋友的联系逐渐减少,会因不习惯而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
衰退就是老年期的全部吗?回答是否定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老年期划分为成年晚期,这个阶段,个体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与厌恶体验,体验着智慧的力量。在这一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比较满意,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含长期形成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老年人也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巴尔特斯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老年阶段也在发展,虽然老年人的某些心理功能有所减退,但是像逻辑思维等一些复杂的功能还在继续增强。这种逻辑思维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智慧,这种智慧促使老年人在看待一些事物时会更全面甚至更长远,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大概就是影视作品里的智者总是白发老者形象的心理原因。
就像孔子所说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年并不只有衰退和消极,我们也应去发现他们更为积极的一面。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尝试多看看相关资料,也可以试着学习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课程,学习一些系统的心理学知识。
三君院,洞见你我他!每天学一点心理,让你更懂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