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心理学只是治病的吗?不,它还能告诉人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以及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如何感受幸福与孤独;如何接纳生活中的好和坏……
在生活中,我们熟知的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给我们的感觉更多是通过关注生理上的脑电波、神经递质和诊断状态的恢复来治疗患有心理疾病的人。
而现实生活中人类存在的本质依然是焦虑、痛苦、烦恼与欢乐等相互交织,共同潜藏在我们的生活中。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是丹麦的博·雅各布森所写,郑世彦翻译的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书籍。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存在性质的例子,并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迎接生活中这种特定的挑战。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中,它不仅仅是用来诊断心理疾病的,同时还强调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在本书第2页中作者告诉我们,存在主义心理学它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每个人如何处理所谓的“人生大问题”。所以它捕捉的是生活本身给人的感受,而不是把它归入某种系统化的分类中。
而我只举了其中三个例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孤独一直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有人说:“孤独有三种境界,平庸者知道孤独,无法走出孤独;上进者甘于孤独,品味孤独;优秀者勇于孤独,超越孤独。”
所以,无论是社交、身体、还是精神上,现代人都会经常感到孤独,有时还会沉浸在充满痛苦的寂寞中。
在最近我刚看完的《隐入尘烟》中,被家人嫌弃的马有铁和曹贵英两人经过媒人介绍最后结婚走到了一起。这场相遇让原本孤独的两个人的心终于有了依靠。但是在原本日子慢慢好起来的时候,贵英却死了。
看完这场电影后,让人心情一直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没有人能陪着谁到最后,但孤独真的很苦,可是人们最后也必定得忍受孤独。
人生来来往往,聚散离合,生离死别,都由不得我们,所以孤独便成了常态。所以我们也得习惯孤独,因为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1、告别死亡焦虑才能与死亡和解
欧文·亚隆说:“没有人能够替别人去死。”但这里的死亡在战争、事故中除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死亡被别人带走了,因为没有人能够消除别人身上的死亡。
在书中,作者也为我们讲述了三种死亡焦虑的理论。其中康德劳的理论:“死亡焦虑和死亡渴望”明确阐述了两者都是现代人死亡关系的组成部分。
因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很多人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死亡。在电影、新闻上我们也能看到大量对死亡的关注。
而康德劳认为,我们不应该对此采取消极和谴责的态度。事实上,死亡焦虑有很多方面:一个人可能会担忧死后会发生什么;另一个人害怕死亡带来的痛苦;第三个人害怕死亡带来的分离等。
然后根据这些死亡焦虑的不同,康德劳列出了两个主要来源:第一个是这个人的生命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即没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第二个来源是现代人不安全的困境。这种焦虑更多的是由一个人对于外部环境的熟悉程度不同所决定的。
从这两个来源来说,如果我们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那我们就可以避免死亡带来的焦虑。但是消除不安全困境似乎有点难。
所以此时的我们就得学会和死亡和解。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总有一天会死,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人类的生命是面向死亡的生命(即向死而生)。
1、根据我们的价值找到生活的意义
你是否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问题?并且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生活价值,不停的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在抖音刷到一个两千多万浏览量的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话题: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评论区答案各异。视频结束后告诉人们生命意义在于,就是在你经历了挫败、绝望、痛失,看清了生活真相的时候,依然热爱生活,不会放弃自我,不会停下脚步,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而对于我们存在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的?生命是否有其目的?这些问题,存在主义理论家们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书中萨特和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必须在原始的混乱中做出选择。因为存在是一个真空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构建生活的意义。萨特他们更强调坚定的做出选择的重要性,而弗兰克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并不是任意选择。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对意义的寻求是人性的基本特征。
而一个人寻找丰富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学会珍惜已经存在的东西并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感官快乐和情绪体验等,另一个则是承认和欣赏宇宙中存在的一些比自己更重要、更伟大的事物。
前者相比后者更容易马上达到。总而言之,一个值得我们生活下去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对我来说来说,时刻思考什么对我是重要的?什么使我的生活更有期盼值得我过下去?这才能让我们生活赋予意义。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