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后的错,我们都爱埋怨原生家庭?
为什么领导施压时,我们难以说“不”?
朋友伤心难过时,为什么我一句安慰的话都不会说?
说起心理学,人们总觉得高深莫测,不可捉摸,但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心理学相关。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开始注重精神需求。
但满口腹之欲易,想心灵丰盛难。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提出著名的人生3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和人对自己的问题。人对物的问题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对人的问题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系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则包含内在心灵与外在欲望的关系问题。梁漱溟认为,只有解决了这3大问题,生命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和自由。
其实,这3大问题背后都是心理学问题:人对物的问题基本是个人能力问题;人对人的问题基本是人际关系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则是典型的自我心灵问题。
无独有偶,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等人就提出了人的3种基本需求,包括胜任需求、关系需求和自主需求。这3种需求基本与梁漱溟的3大问题一一对应:胜任需求指向一个人的谋生能力;关系需求指向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水平;自主需求则指向一个人对身心自由的追求。
人生困惑一直是心理学探讨的课题。心理学从诞生之时起,解决心灵困惑、提升人类福祉就是其重要使命。无论是梁漱溟所说的人生3大问题,还是由此引申出的人生诸多烦恼,古往今来的心理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概念,斯金纳创立行为主义理论,塞利格曼分析习得性无助……这些心理学大师想尽一切办法用科学的答案解释心理学。然而,很多人在了解了心理学以后还是觉得“这好像不是我想象中的心理学,根本没有解决我的人生困惑”。
学了心理学为什么不好用?
谈心理学,必须先了解这门学科的特殊性。
心理学是一门文化差异较强的学科。首先,它根植于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逻辑起点是一个人的脑生理基础、认知、情感、动机、人格等内容。而对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人而言,人们心目中的心理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开端的。
比如,心理学人与外行交流时,被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猜猜我在想什么?”
专注的是人际互动。来自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中国香港的心理学家迈克尔·邦德(Michael Bond)曾说:“心理学不幸是由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东方文化下的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这种文化差异也是导致许多人看不进去心理学专业书的原因。那么,我们能不能换种方式来学心理学,让它既符合人性,又能满足中国人的文化需求,而且学起来也不费力?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副主任迟毓凯,基于中国读者的心理习惯,撰写了一部有料、有趣又有用的心理学科普佳作《人生困惑20讲》。
用中国人喜欢的方式讲心理学
以问题为先导,从人物和故事入手
科学心理学之所以难以征服大众,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它总是采用学科视角而非问题视角。很多心理学人更多的是采用严谨、科学的限定,从具体的学科概念出发,继而引出庞大的心理学理论和命题,虽然科学性很强,但实用性不够,毕竟不是每个热爱心理学的人都需要通过研修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才能获得成长。
所以《人生困惑20讲》以问题为先导,在保证专业、科学的前提下,让所有内容都聚焦于当下,聚焦于现实中的人生问题。不脱离大众,只谈我们身边的事,谈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典型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如何应对童年创伤?
如何把握人生的关键?
如何在职场中站稳脚跟?
如何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提高个体幸福感?
…………
这些问题都是切实的问题,而本书给出的答案也都是基于专业研究的答案,希望让读者能有切切实实的感悟和提升。
还有就是,要理解和解决当下的一些问题,最方便和最实际的方法就是认识这一领域的一些大师,了解他们在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中的所思、所想、所为,然后再审视今天的生活,这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人生困惑20讲》中也提到了许多心理学大师的故事,通过故事和案例来学习,更能让人获益。通过“问题——人物——理论——建议”的结构,让读者了解本学科的一些关键人物,继而理解其研究,并掌握学科精髓。对许多人而言,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可能是最具性价比的路径。
一次性获得20位心理学大师的智慧锦囊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些人、一些研究、一些理论支撑起来的,某些人甚至撑起了它的半壁江山。没有牛顿,经典物理学就无从谈起;没有门捷列夫,化学元素根本找不到家;没有达尔文,进化论就不能成为一门学问。心理学也有一些灵魂人物,他们的观念、思想甚至生活经历左右着心理学的走向。所以,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必要先认识一些学科内的领军人,这也是入门与否的重要标志。
让·皮亚杰
因此,在《人生困惑20讲》中,作者迟毓凯老师精心挑选了20位“顶流”的心理学家,从他们专业的视角,为读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惑。
这20位心理学家还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意义上的心理学大师,他们都是美国心理学会专业人士票选出来的心理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上榜人物”,既有中国人熟悉的弗洛伊德、荣格,也有大众可能比较陌生的斯金纳、华生等人。
另一类是当下具有“时代精神”(黑格尔语)的心理学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学界有一些“当红炸子鸡”,他们的研究密切关注当下的生活,探讨的多是当前人们精神生活的主题。
除此之外,作者迟毓凯老师还会结合大师的理论,针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尽力提供解决方案。不仅讲“why”,也会谈“how”。比如,在谈到童年经历时,会讲弗洛伊德的相关理念,同时也会给出建议,例如如何消除童年经历的不利影响;再比如,谈到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观点时,会给出如何构建自我积极心态的建议。
本文摘编自迟毓凯著《人生困惑20讲》,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