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理咨询走入直播间,市场化背后的红与黑

2022年07月06日12:15:07 心理 1999

全文1442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营销#

前言:

心理咨询师主要是面对一部分轻中度心理困扰进行疏通,使个人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他们竭力使人们积极地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比起其他倾诉对象,心理咨询师们会倾听更多、提问更少。心理咨询本身是一门使人愉快和成长的科学,包含心理成熟、增强自主性和自我完善。

当心理咨询走入直播间,市场化背后的红与黑 - 天天要闻

一生中的多数时刻,人们都在默默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升学考试、成家立业、出人头地……大家努力控制自己不被压力裹挟,努力消化骤然而至的坏情绪。

但在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濒临崩溃却无处宣泄时,许多人会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咨询途径上,部分人选择去医院的心理科挂号,部分人选择预约附近的心理咨询室,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在直播间寻求最实时的心理咨询。

直播间的网红咨询师

不同于线下私密安静的心理咨询室,网红咨询师的直播间显得人声鼎沸。“人物抠像,加上简单的背景合成”,咨询师拿着手机直播对评论区层出不穷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评论区网民积极出谋划策。在某平台搜索“心理咨询”,会出现像这样数百个不同等级的账号。账号日常发布的视频多以分享心理学知识和解答用户提问为主,有的账号不分类型,有的则垂直深耕家庭、情感、两性、育儿等话题。

当心理咨询走入直播间,市场化背后的红与黑 - 天天要闻

随着付费直播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咨询师开通付费连麦,价格在半小时20-500元不等。有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连麦后,在直播间中吐露心声,通过主播和网民耐心倾听与开导满意离去。有部分人认为,直播连麦的形式实时地拉近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距离,缩短了心理咨询的路径。

“Lacan心理”公众号创始人潘思严从专业角度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直播这种形式无法保证心理咨询的隐私性和保密性,从根本上是与心理咨询的专业伦理相冲突的。一些来访者不介意在直播间里讲述自己的隐私,显然是混淆心理咨询和情感电台,来访者因为对心理咨询缺乏认知而出现这种言论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可以这样做。

在潘思严看来,由于专业伦理意识淡薄,很多网红咨询师热衷于“一位来访者遭受了怎样的苦难,在我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套路,将直播作为营销宣传和获客手段,正式的心理咨询不会在连麦中发生。

当心理咨询走入直播间,市场化背后的红与黑 - 天天要闻

是革新之举?还是行业乱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至少应该接受过长于1年的心理咨询基础训练。在心理咨询师的资料里,一般表现为咨询/临床心理学的硕/博士项目,以及部分心理咨询的长程培训项目。这一条件,大部分网红咨询师可能无法达到。实际上,正如潘思严所说,网红心理咨询师和情感主播界限模糊,弱化了心理咨询的专业门槛。

当心理咨询走入直播间,市场化背后的红与黑 - 天天要闻

我国目前并没有通行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认证系统——即便是原本的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也只是通过考试就能获得的证书。未经长时间培训督导、专业提升,仅凭一张证书,也并不意味着拥有从事心理咨询的能力。而心理困扰者在实际选择心理咨询师时,应当从咨询经验、擅长人群、工作主题、咨询理论倾向等方向进行横向比较,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当心理咨询走入直播间,市场化背后的红与黑 - 天天要闻

大众的心理健康需求一直存在,且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居家隔离等因素,会持续保持增长趋势。在此大环境下,心理咨询行业向短视频直播领域进军,势必会吸引更多非专业人员加入。平台需要提高心理咨询的监管力度,矫正一部分以猎奇博关注的非专业主播行为,提升心理咨询专业伦理的限制。

当心理咨询走入直播间,私人话题与公共流量发生碰撞,专业咨询与情感电台趋于同化,很难预知到这个故事的发展走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咨询的市场化背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周珑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