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运录
徐凯文教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在心理咨询领域造诣极深,影响巨大。
今天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徐凯文:心理健康行业已在风口,怎样发展?》,
拜读了几遍,对徐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和对我国心理健康行业发展的关爱之心感到由衷钦佩。
对徐老师演讲观点深表赞同。
虽然人微言轻,但我还是斗胆提出一些疑问,想与老师商榷一下。
现在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我国的心理健康行业之所以不尽人意,就在于主管部门的思想和观念存在问题:是中西合璧——中为本,西为辅,还是反行其道而行之?
虽然在徐教授的报告中也着重提到要走中国式的心理学发展道路,但具体如何走,报告中还是模棱两可,没有旗帜鲜明的思想。
个人觉得,心理健康行业的前景不在咨询师本身,也不在国家资金投入,而是引领咨询产业发展的国家卫健委和顶层设计理念:心理咨询是偏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偏西方文化?
不把方向问题弄清楚,说着“本土化”和“落地化”,实际上还是大搞西方心理学一套,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在国民心理健康行业,但实际效如何?
全都打了水漂?纳税的人钱流进了国外和少数利益集团?
不少学者这样质疑过。我也比较赞同这个看法。
很多心理咨询机构一心只为满足人的好奇心,如何吊人胃口,诱人上钩,建立各种心理咨询产业链,干着坑人害人的勾当。
从心理咨询人员的结构,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些年,南来北往飞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心理学会议,心理技术培训的绝大部分都是女性。这班人喜欢追风,喜欢追求时尚,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目的,只要自我感觉好,一切都好。
不问中国为何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不问现在的精神病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何在?当然,站在某些医院的角度,病人越来越好,但我们老百姓呢?
中国虽然有100多万领证的咨询师,但真正从业的咨询师人数还不到20%。
其中的问题在哪?
我们大学里课程,是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成为教条化?是不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思想理念?
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硕、博士研究生,他们所学专业能否胜任心理咨询?能否解决中国人的实际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能分析出中国人的价值观问题吗?
西方的人本心理学解决中国人的思想吗?
西方的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变中国人的三观吗?
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找到答案。
现在的精神病和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逐年猛增,而且求助心理机构后,问题变得越严重(不是绝对的);越是到精神病院诊治,情况就越糟糕(不是绝对)。
和中医一样,中国不是没有本土心理学理论。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拯救人类思想灵魂的国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已经到了巅峰,尤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法宝,而并非心理学从西方引入一说。
中国不是没有实战心理学人才。事实上,很多解决疑难心理问题的高手都在民间,不是在大学、医院或研究机构。
中国本土心理学,缺乏发展的空间。
我们不否认,西方心理学在西方文化背景有用,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就不能照搬西方心理学,必须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否则就失去了科学的涵义。
有人说,科学不分国界。但心理学不同自然科学,作为一门主观学科,
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离开了西方本土,移植到中国,就得“入乡随俗”尊重中国文化,否则后果严重。
正如河北大学的王启成教授说:我们心理学走的方向错了,把国家的人才毁灭了,没有几人练内功做研究,国家投资打水漂。
以上是代表我个人,也代表一些学者的想法。
作者简介
袁运录,网名恨若秋水.公安民警,省级公安心理教官.
当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认知心理学家;
口吃、强迫症和抑郁症心理专家;
中华网教育心理频道、凤凰新闻专栏作家,知乎、今日头条心理领域创作者。
1988年因为严重口吃和强迫接受张景晖心理治疗,获得解脱,并开始研究心理学.2008年“火车悟道”走出抑郁后,创立秋水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上万人次口吃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家庭婚姻等心理问题.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情绪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心理健康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