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爸妈会隐藏情绪吗?是不是嘴上说着“回不回来过中秋都一样”,实际上得知你要回家后连过年才能端出的“满汉全席”都上了桌?近日,“爸妈的情绪藏得有多深”一话题引起广大网友共鸣,很快便以超1亿的阅读量冲上热搜。除了隐藏喜悦,殊不知渐渐老去的爸妈们还可能隐藏了许许多多别的情绪。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衰老也成了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在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李箕君看来,心理衰老与身体衰老一样也是大多数老年人都无法回避的现象,作为子女,换位思考多加理解,才能积极应对这个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情感纽带那一头,是逐渐步伐放慢的父母
爸妈的情绪藏得有多深?网友李女士分享了这样一段视频。视频中的老爸接到女儿告知中秋要回家过节的电话后,表面淡定毫无波澜地跟女儿说“你中秋节回来还要什么态度啊,了不起让你妈做两道菜给你。”可监控视频里,挂断电话后李女士的父亲却独自开心地手舞足蹈起来。话题下,还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和爸妈的故事。温馨、引人泪目的故事背后,不难看出即使年华老去,父母与子女之间始终存在着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图 | 视觉中国
可另一方面,你是否知道父母可能也正隐藏着孤单、压抑、敏感和多疑。那是年迈而变得健忘、唠叨的父母;那是拨通电话要响好多声才接起的父母;疫情常态化管理,是一遍遍学不会健康码使用的父母。日益加剧的老龄化与日新月异的智能化碰撞,逐渐步伐放慢对变化“赶不上趟”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设身处地陪伴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衰老的过程,是无法拒绝的“不安全感”
“人老了,心理也会衰老,这其实是自然生理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平均寿命的延长,李箕君指出,在身体功能衰退的同时,老人的心理随着社会身份、家庭生活、居住环境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具体的“衰老”表现。“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孤独综合征”……这些只有老年人才会面对的心理衰老背后,可能是刚离开职场每天没有规律事情可做的不适应,也可能是老伴两人有一位去世后的落寞。
“老小孩,老小孩。情绪波动其实是子女感受最明显的。有时候和孩子是很像。容易兴奋,但接着有可能突然生气。”李箕君坦言,即使像三岁小孩一样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变化,但往往孩子更能得到父母的宽容,而年迈的老人家的一些情绪却常常难以获得理解。“和青春期孩子似的,老人也会压抑。”被时代甩下一截的“银发一族”或许再怎么学也玩不转智能手机,看子女的眼色的他们无可奈何被子女“管教”。李箕君认为,这时的老年人大多容易陷入忧郁,“大多数可能会认为自己没用、无能、自责,觉得给儿女添负担,甚至放弃生命。”
多疑、敏感,这也是李箕君在工作中发现心理衰退的老人常常出现的特点。比如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老人总是因身体有病而多疑,甚至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今天觉得头晕,明天觉得四肢无力……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像是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清晰感觉。即使一些轻伤小恙也吓得自己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李箕君介绍,曾在门诊接诊总怀疑自己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其实他总有这种感觉正说明他还没‘呆’。真‘老年痴呆’了,也就感觉不到了。”
究其原因,李箕君指出,人在衰老过程中总会有不安全感的体现。“年老以后,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和人很敏感。尤其是敏感周围的环境和人对自己的态度,有没有威胁?这种敏感实际上都是心理衰老。”
换位思考,才能给予老人真情的抚慰
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意味着身体和心理的承受力、耐受力、抵抗力、免疫力都处于高峰期,可“花无百日红”,李箕君直言,只有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才能为这个老龄人口急剧增加的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财富,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晚年生活的幸福度密切相关。作为晚辈,该如何辨别家里的老人是否应踏上了“心理衰老”?李箕君告诉记者,还是关心老人的感觉、认识、情绪和行为。
“对晚辈来说,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理解。”生命齿轮并不会因为谁而停止转动,每个人都有年老的一天,李箕君指出,面对老人“换位思考”是亘古不变的良方。“关爱老人不是简单的‘尊老爱幼’那么简单,应该成为我们的责任而不是义务。有些年轻人只是尽义务去陪伴老人却缺乏情感交流,老人是无法得到真正的抚慰的。”李箕君强调,只有设身处地站在未来我们也会面对的立场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父母。
校对 李海慧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