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致容貌焦虑的年轻人:你那么美,为什么还不自信?

2021年09月02日22:31:03 心理 1739
青年调查|致容貌焦虑的年轻人:你那么美,为什么还不自信? - 天天要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资料图

“做不了学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这是一则医美广告。医美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些不法商家一边在社交平台用话术向青少年传播“容貌焦虑”,一边用“1元医美”等营销擦边球引人“入坑”。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95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成了医美机构招徕顾客的重要“蓄水池”。某医美平台App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与00后占比过半。然而,专家表示,年龄太小选择整形,一是审美不够成熟,容易盲目跟风;二是年龄太小,骨骼尚处于生长阶段,贸然进行手术存在较高风险。

// “要变美先变鬼” //

网络上,不少00后毫不隐讳地分享着自己的“变美”经历。

00后在校学生小娜(化名)已经做过上百次整形医美项目了,她从初二那年做了第一次医美埋线双眼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年纪最小、整容最多”,她在网络上开始频频分享自己医美整形的经历,包括伪造成年身份做手术、多次整容后遗症等。小娜所在的上千人粉丝群里,最小的不到10岁,成员经常向她咨询各种整容问题。

同样是00后的小慧(化名),在参加播音主持的艺考时得知考试对容貌有要求,就动了整容的念头。父母最初坚决反对,但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最后同意并给予资金的支持。

小慧先后打过瘦脸针和玻尿酸,每针2500~3000元不等。满18岁后,小慧做了隆鼻手术,目前累计医美消费约9万元。“手术全麻并不疼,但术后几天只能用嘴呼吸、脸很肿。就像一些人形容的‘要变美先变鬼’。”她在某视频网站上分享的整容心路历程视频,总播放量已超过25万。

变美的渴望在同龄人的对比下变得愈发急迫,在低龄子女和父母的代际博弈中,往往由父母妥协而告终。在网路上,无数像娜娜这样的年轻人公开自己的整形日记或视频,他们毫不隐讳地更新自己变“美”的历程,以期获得“太好看了”之类的评论。

// “真的会上瘾” //

相比网络,沪上各大医美机构的年轻面孔同样越来越多。

暑期虽然过了,沪上一些知名的医美医疗机构内,前来咨询和整容的就医者仍然络绎不绝。这些年来,大众对医美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就医者的面孔也日益年轻。不过在上海,小于18岁的整容就医者还是很少。

“真的会上瘾,根本停不下来。”在某整形外科,记者遇到了95后的姑娘小张。美,是小张给人的第一印象。聊起医美,小张格外大方,20岁出头的她已经是医美“常客”。

“一开始,我内心并不认可医疗美容这个东西,可身边的人都在微整,有些效果的确不错,眼睛变大了、鼻子变高了……”身边的成功案例,让她逐渐心动。两年前,小张终于迈出了微整第一步——注射玻尿酸。一针1000多元,打完后感觉皮肤通透,出门都可以不化妆了。

不过,并非打了一针就恒久不变,通常效果只能维持在三个月左右。“感觉完全停不下来了。”小张说,变美的同时,也增加了她的自信。前前后后,小张在医美上已花去超过10万元。

在小张的周围,和她一样对整容上瘾的小伙伴还有不少,大家一致的心声就是“爱美没错”。这两年来,他们的医疗美容项目也开始“扩容”,从注射玻尿酸,到隆鼻、开双眼皮、雕塑下巴等等。“严重上瘾,对手术后的效果变得越来越苛刻,如果效果不理想,还会再次矫正。”

青年调查|致容貌焦虑的年轻人:你那么美,为什么还不自信? - 天天要闻

== 专家说法 ==

医疗美容需理性消费

年纪轻轻,怎么就加入医美一族?“形象很重要,只有美才能让自己更美更自信。而医美,是最便捷的方法。”采访中,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回答。

微博上,和“容貌焦虑”相关的数十条话题频登热搜,阅读总量超过10亿次;95后中,近八成人表示容貌焦虑;根据知乎容貌焦虑报告显示,在容貌焦虑结构上,女性占76.85%、男性占23.15%。

在美容整形行业工作多年,不少整容科的医生们有时觉得自己就像心理医生,需要耐心和这些年轻人交流。“到底是否需要进行医美?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求医者在来医院前想清楚。”上海仁爱医院美容外科刘先超副主任医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轻人青睐的多是一些微整形,如打针。听上去简单,但决不能掉以轻心。”

专家说,特别是一些没有资质的机构人员对血管走向不了解,将填充类药物注射到血管里,会造成血管栓塞、后期坏死、视力受损甚至失明等等。

“医疗美容还需理性消费,不要跟风或是盲从。比方说,我们非常不建议18岁以下的孩子整容。”刘先超提醒。在这些医美专家看来,年龄太小选择整形,一来审美不够成熟,容易盲目跟风;二来年龄太小骨骼尚处于生长阶段,贸然进行手术存在较高风险。若就医者未满18周岁,则需要监护人签字。”

和刘先超副主任医师一样,某三甲医院整复外科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在门诊时劝退过很多未成年人提出的医美要求,最小的只有14岁。可是这些人最后是否放弃了医美,也不得而知。

还有不少年轻人则表示,选择医美是受不了一些医美广告的诱惑。

不过,重磅消息来了!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近日消息,为提升医疗美容广告监管规则的科学性、规范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依照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研究起草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到,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十大广告乱象。

== 记者手记 ==

避免医美低龄化,从警惕“颜值焦虑”做起

不久前,一位33岁女网红进行抽脂手术后发生感染去世,引发广泛关注。大家感伤的同时,也唏嘘不已。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甘愿忍受痛苦、冒着风险进行医美手术?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无论是职场上或是生活中,外形条件早已成为一项无形的“硬指标”,好的容貌往往可以为自己加分。

“容貌焦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正是这种日益增强的“颜值焦虑”让不少年轻人宁愿冒风险选择医美手术的。医美事故背后的“颜值焦虑”更值得警惕。

面对不正规的医美机构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无孔不入的营销,本来就缺乏抵抗力的未成年人,很难不患上“容貌焦虑”。然而,再小的医美手术也是手术,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未成年人群体,更是如此。

医美低龄化的趋势,不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利,同时也给其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挑战。要减少医美事故,除了规范医疗美容行业,更应该去消除年轻人的“颜值焦虑”。

让自己由内而外美起来,才是真的美。家长和老师,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

“要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年轻人。”在复旦大学社会学家顾晓鸣教授看来,曾经有一个调查研究表明,容貌确实在很多地方起作用,特别在一些服务性行业,容貌和工作有着直接关联。但是,他强调,要把时尚的、跟风的、从众的整容和自己真正需要的整容分开。充分评估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最后,提醒各位想要做医美的年轻人:就医者选择医美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资质、诊疗项目、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若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医务人员要向就医者说明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就医者的同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资料图

编辑:陆天逸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