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一天:图1清朝男子扛一捆铜钱逛街,图2的茄子起码两斤重

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你对清朝有哪些了解呢?从这些修复的老照片中,可以了解到清朝人一天的日常生活。图一清朝男子扛着一捆铜钱逛街,图二清朝时的茄子起码有两斤重。

虽然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纸币存在了,但是古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使用纸币进行交易,甚至连白银都很少用,普通人逛街主要还是以铜钱为主。可由于铜钱的面额比较低,所以才会出现图中男子背着一捆铜钱逛街的奇特景象,而他手中拿着的商品似乎是一枚鸡蛋。

从图片中的人物所穿的衣着来看,当时的气温似乎已经相当低了,所以人们才穿着如此厚实的衣服。但是图片中的小贩摊子上所卖的蔬菜中,紫色圆球那种蔬菜似乎是现代人常吃的茄子。茄子属于夏季蔬菜,难道清朝人已经懂得种植反季节蔬菜了?只不过 这个茄子的个头属实不小,一个起码有两三斤重。

三国时期的刘备曾被人骂作“织席贩履之辈”,这是他的敌人为了贬低他,故意拿他早些年的经历给他起的绰号。所谓的“织席贩履”其实就是编竹席、卖草鞋的意思,图片中的这位清朝小贩,就是一位当街叫卖草鞋的商人。想象一下,刘皇叔当年也曾挑着这么一担草鞋沿街叫卖,最终成就三分天下的伟业。

清朝时期的火车站,远处还能看到正阳门的城楼,应当是正阳门车站,也就是常说的前门火车站,修建于光绪二十九年。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清朝人赶火车还是比较悠闲的,并没有出现拥挤的现象。这可能也是因为当时乘坐火车的人群,在经济上比较宽裕的缘故吧。照片右侧以手扶帽的男子,好像影视剧中的黄飞鸿在赶火车。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引进了很多新技术,这些技术都非常的有用。除了火车、轮船、电报等新技术之外,在清朝的街头还第一次出现了眼科诊所,以较为现代的手段矫正眼疾。不过,最初敢于尝试这种技术的人并不多,就好比清朝人惧怕“照相”一样,由于不了解其中 的原理,对这些新技术充满了抵触的心理。

清朝时期的小吃摊,赶集困乏的人们在这里喝完油茶,吃几块酥饼充饥。其实,像照片中这样的小吃摊,可并不是清朝人的专利,在笔者的家乡,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这样的小吃摊。只不过,随着年轻人不断涌入城市,老年人逐渐消逝,这样的小吃摊恐怕用不了多久也会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中。

清朝时期的二手市场,售卖的是二手服装。其实,从这一系列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朝人在精神面貌和穿着方面都还不错,显得也十分的有精神。不过,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地区都是大城市的缘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然远比偏远乡下地区好很多。在很多偏远地区的 清朝照片中,那时候的人们基本上都是面黄肌瘦、衣衫偻烂的形象。

卖水果的小贩。看天气应该很冷了,卖的或许是苹果,只是街上冷冷清清,乏人问津罢了。远处的城门楼很气派,但是笔者也认不出是哪里,或许后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了吧!读者朋友们,你们有人认识图片中的城楼是哪个地方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