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王者江湖”这几个字,或许你和我一样,认为这是一本武侠小说,书中写的应该是称霸武林的江湖高手,可当我无意间在央视纪录频道见到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时,我才知道这是军旅作家童村受人之托而写下的一本人物传记。主人公则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江湖人物,被称为“世界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老先生。这个曾经在世界上叱咤风云的社会底层小人物,能有怎样的传奇人生?我不禁好奇起来。
随着纪录片往下看,我才知道原来是孙福有的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先辈,决定为他立传,而在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作家童村,于是在孙福有家人提供大量的照片与资料之后,童村又亲自走访了吴桥、上海和天津各地,最终以时间为线,将孙福有的传奇人生通过各个年龄段所做的重大事件而贯穿起来,以时代为背景,反映了孙福有老先生跌宕起伏的杂技人生和以人为本、永不服输的艺人精神。
记得我小的时候曾看过几场杂技表演,印象深刻,至今难忘,什么“空中飞人”、“走钢丝”、“上刀山”、“下火海”之类的节目总使人毛骨悚然,有时候还能见到生生被卸掉的胳膊再生生地给安上去,实在是惨不忍睹,可是不知道怎么了,后来这种杂技就彻底消失了,至今我再也没见过。
我想这应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那种血腥味十足的娱乐方式毕竟要被淘汰,可是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它产生与存在的理由,在那个苦难深重的旧社会,穷人们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他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想来也是太过悲哀。
走进江湖艺人孙福有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而我们的民族大义精神永存。
孙福有1882年出生在中国的杂技之乡——吴桥,他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逝,随母亲艰难度日。由于从小受家乡民间杂技的熏陶,他便自幼苦练杂技本领,6岁时拜师学艺,10岁随师父游历各地,17岁自建戏班,开始独闯江湖。
他在1904和1913年先后两次赴俄罗斯演出,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又随团到南亚各国演出,长达14年之久。1920年,他由印度回国,正式组建中国马戏史上的第一个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并学习欧洲马戏团首创演出大棚、训练并启用了中国马戏史上的第一只铜管乐队。从1923年起,他在上海、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巡回演出,“马背上火棒子”、“空中飞人”等一系列高难度节目令世人瞠目!此时,他的马戏团进入了鼎盛时期。
而从1928年起,他又带领马戏团先后两次走出国门,历时4年在香港、澳门和南洋等地演出,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和荣誉,还获得泰国国王所授予的金质勋章。
1933年他回国后,正赶上黄河决口,数10万灾民饥寒交迫,无家可归,他便率领马戏团到上海进行赈灾义演,救济了无数灾民。
而抗战爆发后,马戏团无法正常演出,只能辗转四川、贵州、江西等地活动维持。到了1943年,孙福有在桂林结识了田汉,经田汉和桂林市市长陈恩之的提议,他的马戏团又一次改名为“华侨国术马戏团”。而在1945年马戏团流动演出到了重庆,一代杂技宗师孙福有却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享年63岁。
他没能在家安享晚年,他的生命终结在演出的路上, 他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杂技事业。
他的一生有两大发明,第一个就是大盖棚,它使杂技由撂摊走向舞台,第二个就是保险绳的使用,它使演员们的生命多了些许的保障。这两大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孙福有以人为本的情怀。
身处社会底层,历尽人间沧桑,尝遍万般滋味,然而他以人为本,以民族大义为重,可谓是小人物演绎出了大人生,生命不分贵贱,唯有善良永存。
据说,在孙福有的故居有一处十分抢眼的灰色小洋楼,这是他为自己的俄罗斯妻子所建的,拱门尖窗,水泥圆柱,门楣上雕刻着图案,房檐上装有瓶形栏杆,三面木质回廊,是典型的俄式建筑风格,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孙福有老先生有情有义的体现。
马戏,这个充满历史特色的文艺名称,它见证了苦难的生活,承载了太多的无奈,刻下了杂技人的生命色彩,更彰显了杂技人那不屈的精神。
据说,打开《王者江湖》这部传记文学,随着故事的展开,将会有蒋介石、张学良、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等一些名人政要相继出场,还有孙福有与大戏剧家田汉的生死交情,而孙福有与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的江湖争斗更是一大看点。
不多说了,赶紧找到《王者江湖》一睹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