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挑刺找茬,永远的热泪盈眶


据说网上有三大玄学定律:

第一、萧敬腾一开演唱会就下雨;

第二、汪峰一发新歌就有大瓜;

第三、深圳一开学就有疫情。

今天开学第一天,又是对着电脑吼了两个小时,在家帮我看孩子的老妈就批评我,上课你就上课,你吼什么?

我也不知道 为啥一上课就吼,这可能是一种职业病?怪不得每个老师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咽炎。

第一节课,给学生讲《岳阳楼记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多人包括我都只是泛泛的把这句话理解成范仲淹一种远大的政治抱负,这其中还有有一种儒家的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责任感。

可是,很多人都忽略掉了一点,在这句话中还包含着一种“道之所在,虽万千人逆之,吾往矣”的勇气和“睥睨四方,泰然自若”的豪气。

中国人向来讲究“讷于言而敏于行”,儒家一向很看重实践,王阳明早就说过,“知行合一”。中国人不太喜欢“坐而论道”,更喜欢“起而行之”。所以,我们对古圣先贤的箴言警句,一定要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领会到他的高妙,陆放翁早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要实践起来那简直是惊心动魄,非有大智慧大勇气者不能为也。因为稍有不慎极可能地动山摇,甚至白白送掉自家性命。

“后天下之乐而乐”容易理解,也好实践,暂且不去理它,最关键的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七个字,看似平淡无奇,但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无数的惊心动魄,包含着无数的刀头喋血,非大智大勇者是不敢说这话的。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像范仲淹那样的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决心的人,就是那个大嚷大叫试图把人们唤醒的人。要知道,人们醒来之后,或许真的能打破这铁屋,呼吸到新鲜空气,然而也有极大的可能,是打不破这坚固的铁屋的,渐渐的空气就要耗尽,人们慢慢的窒息而死,在清醒中窒息要远比在昏睡中死去痛苦的多。

在痛苦中人们也许会将求而不得的失望与恐惧全都转嫁给那个唤醒他们的先行者。《药》中的夏瑜本来想唤起群氓们革命的热情,建立新的中国。结果呢,先是被红鼻子阿义狠狠地打了两个嘴巴,自己的鲜血又成了治华小栓肺痨的“人血馒头”。

加缪早就说过“人们为了自己不被审判,就匆匆忙忙地审判别人。”

很多人都习惯了当奴才,他们

“只知寻人诉苦,偶有反抗念头的萌芽,也在无形之中被聪明人消解掉了。受尽苦难、被压迫、被剥削,却毫无觉悟、安于现状、麻木不仁。只有奴才是真奴才!”

想要唤醒奴才,想要把他们带到正路,该有多难。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现如今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更难了。

如今网络时代,虽然是个消解崇高、解构伟大、众生平等的时代,然而这乱哄哄的时代也是极端“反智”的时代,网络的匿名性让乌合之众们越发的肆无忌惮,他们党同伐异,唯我独尊,毫无半点的讨论包容之心,面对异见,他们不是理性的探讨而是挥拳头喊打喊杀。举个例子,假期发生的“和服女” 事件,我只不过是出于良知,觉得苏州警方和部分网友如此武断地对待一个穿和服的女孩子,属实不妥,而且动不动就以“寻衅滋事为借口,把人带走调查也是有违“法治”精神,我们绝不能动辄就以“爱国”为借口,去欺凌弱小。

结果呢,网络上对我一片喊打喊杀,一片的污言秽语,仔细看来,无外乎就骂我是汉奸卖国贼,说我是日本籍等等。也说不出来啥新意,有的帖子写了一二百字,逻辑胡乱,前言不搭后语,让我看得很着急,更不要说错别字比比皆是。

本来我的意思是要开启民智,要让人们不要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去,更不要有极端的民族情绪。我说的也只是常识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先进的理念,结果就戳到了无数爱国小将们的肺管子,好在我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我还只是阐述常识,也只是想要开启一点民智,多多少少的也有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结果呢,就被骂个狗血淋头。

你要真想“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就得逆潮流而动,当群众热血贲张,群情激愤、摩拳擦掌的时候,你要适时地浇冷水,你要给狂人的群氓们踩刹车,你要当一个挑刺找茬的人,你说你能不招人恨吗?骂你都是轻的。

所以我说范仲淹厉害,他有勇气指出问题,更有勇气直面扑面而来的叫骂之声,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人人都知道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很少会有人知道,敢于叫醒装睡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