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雪糕1个小时不化?应看到热议背后的真实诉求|荔枝时评

文/张田勘

  (作者张田勘,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媒体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室温31度,雪糕放置1小时竟然不融化?近日,某品牌雪糕引发争议。对此该雪糕厂商回应称:这款产品配方中主要成分为牛奶,稀奶油等,产品本身固形物含量达到40%左右,除原料本身含少量水外,配方未额外添加饮用水。为在货架期内保持产品的良好风味和形态,产品仅使用极少量的食品乳化增稠剂,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添加,可放心食用。

  厂家的回应是及时的,但是其中提到的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还需要有关方面调查核实之后才有准确的答案,不能以厂家自行解释为准。同时,消费者提出了问题,相关部门也应迅速反应,及时调查并发布结果,这对于社会来说才是多赢的局面。

  不过,为什么一支雪糕化不化的小事,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呢?恐怕这背后还蕴含了一些其他不满情绪。

  在人们的记忆中,曾经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一根的冰棍就足以让人们满足。冰棍真甜,进口真凉,吃冰棍真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但是,现在的街边店里,几块钱的雪糕已经难寻踪迹,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雪糕价格也在10元以上,以致有了“雪糕刺客”的说法。人们以此来戏称那些“天价雪糕”,其貌不扬,静静“潜伏”在冰柜里,等待结账时狠狠“刺”一下你的钱包。

  这次被吐槽的雪糕品牌最高66元一支,也被称为雪糕中的“爱马仕”。既然是雪糕中的精品,就要经受得起消费者的挑剔,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对于高价雪糕,消费者当然要怀疑它是否值这个价,遇到可疑之处,就必然格外关注。尤其是,本来心理预期只要几元的食品,现在却要以数倍价格购买,到底是否物有所值?

  消费者对高端品牌的严格要求,甚至是拿着放大镜挑瑕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行为。人们对于高端产品,不会觉得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行了,而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消费者愿意花高价买雪糕中的“爱马仕”,既买的是面子,也买的是放心,也就是更健康、添加剂更少的产品。如果高价雪糕中还含品种多、含量高的添加剂,就相当于人们花高价买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却买到了普通产品一样,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因此,在这场“雪糕不化”风波中,人们既想知道雪糕室温下不融化的真实原因,也是想证明这款雪糕是否货真价实。假如产品真的有问题,那就应该剥下这类高价雪糕的马甲,让广大消费者不再花冤枉钱。

  其他高端商品也是一样,消费者对其中的污染物、微生物、添加剂,外观、颜色、味道等,都会严格“挑刺”。这种更严格的标准并非无理取闹,反而能促进市场上的商品更加质价相符,倒逼厂商更加关注产品质量,而不是把钱都花在营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