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疑惑:“一闻即晕”的麻药存在吗?走路被针头扎了会染病吗?

“他的笔可能有问题!”

李女士在一家美容院上班,当时她正坐在办公台上,从门外走进来一个和尚,递给她一块金色的观音,说自己是送福的,李女士拿过来看了两眼就还了回去。和尚说没事,送给你。随后又拿出一串佛珠,一个本子,一边让李女士签字,一边不停的用手指着门口,让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李女士觉得他的行为很可疑,怀疑他故意做动作,其实是在撒粉,而那些粉末已经被她吸进去。她感觉自己背后一阵阵抽筋,没有力气站起来,不过求生意识还是让她努力站起来拼尽全力向门口跑去,然后让周围的商户求救。

跑到门口没一会,李女士就摔倒在门口,倒地后手指头还在抽搐,不能自己站起来。过了一会警察赶来将和尚控制住,经核实,那是一个假和尚。

李女士的经历让周围人感到恐慌,如果真的存在一闻就晕的迷药,自己天天开门做生意,岂不是危险了?李女士送到医院后情况时好时坏,感觉身体没有力气,肚子还隐隐疼痛,她怀疑和尚的笔有问题,因为假和尚让她签字时笔距离她最近,如果夹带粉末很容易就被吸进去。

这样的怀疑合情合理,可是,真是假和尚用了迷药才让李女士抽搐晕倒吗?目前警方的调查还没有出来,李女士是否有旧疾、暗疾我们也不得而知。

电视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拿着帕子往对方口鼻上一捂,对方立马就晕了,还有美女把迷药洒在手帕上、指甲盖里,挥挥衣袖间就把对方撂倒。老一辈的人坐在一起闲聊,有时也会聊到某个孩子被人迷晕乱说胡话。

医学上用的麻醉药是啥样的?

医学上使用的麻醉剂是以注射、输液、口服的方式进入人体,使全身或局部失去知觉,甚至昏迷。

例如做普通胃镜时喝的麻药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可以使口腔和咽部降低刺激性反射,这样在检查的时候就不容易恶心,患者接受度更高。再比如说剖腹产手术选择全麻,护士会在手上的留置针管内推入麻药,产妇会慢慢失去知觉。

以上两种情况是麻药直接进入人体,所以起效比较快,想要从呼吸道起作用,一闻就晕不太可能,一是浓度不够,二是时间不够。而且皮肤还会阻碍麻药的发挥,没有传闻中说的那么神奇,言下之意,一闻就晕的麻药不存在。

和“一闻就晕”类似的还有“一扎就染病”,有网友称自己在路上被陌生人扎了,怀疑是故意传播艾滋病,保险起见,她在事后服用了阻断药。

走路上被针头扎了,真的会感染艾滋病吗?

病毒量足够、病毒保持活性、完成注推,这三点是病毒传播的要求,缺一不可,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没错,和上文的麻药有点相似,浓度或时间不够都不会让人晕倒。

到了病毒这里同样如此,不满足质量、数量、推注三点,一般不可能染上艾滋病。而且人体还有强大的保卫兵免疫力,不会那么轻易放过病毒。因此,只是短暂地感觉自己被扎了,不用担心。

很多网友还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被“艾滋针”扎到,就故意编造散布谣言,这么做只会让大家产生恐惧情绪。

换句话来说,万一真的被扎了,还被注射了奇怪的东西,有办法补救。来看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教授杜凌遥医生怎么说的。

被针扎后,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咨询医生,尽快检测身体,同时开启预防模式,阻断药不能超过72小时。检测结果不是立刻出来,不能干等结果。

医生会评估感染病毒的风险,从感染途径、具体的物品等,一般来说,血液、体液、母婴传播的几率更大,唾液、鼻涕传播的概率较小,除非存在口鼻出血的情况。同时会结合被扎的面积来判断,如果连针眼就看不到,一般不用担心。

既然没有一闻就晕的药,李女士后背抽筋晕倒是咋回事呢?可能是什么病?

可能是慢性损伤,例如腰肌劳损、冈下肌损伤等等,这种情况在篮球运动员、中年女性等群体很常见,主要和肌肉过度牵拉、撕裂有关。

平时经常酸楚难受,时间长了则会疼痛,活动肩膀、腰肢、后背的时候会有麻木感,不能自如地上提、抬手,捶背、按摩、扭一扭有时可缓解。

可能是电解质不平衡,夏季温高流汗多,会流失大量的电解质,钠离子也会跟着流失,进而出现肌肉痉挛抽搐的情况。

可能是受了寒冷刺激,长时间在空调房,出风口对着后背吹,肌肉和血管被低温刺激,也会出现痉挛。刚进入泳池时,身体没有适应冷水,此时痉挛的概率比较高。

谁说一闻就晕的迷药不存在,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还是要提高警惕,发现不对劲苗头时及时向周围人呼救,然后报警处理。

参考资料:

[1]一闻就晕的“迷药”,一杯就倒的“饮料”真的存在吗?·科普中国.2022-06-20

[2]求证丨一闻就倒、一闻即晕,真有这种迷药吗?·光明网.2021-04-18

[3]女子称被假和尚下药迷晕,警方:正调查,没网传那么夸张·极目新闻.2022-06-23

[4]街头被刺“艾滋针”?广东疾控:感染风险几乎为零·羊城派.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