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看招石阡!

一片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村落,集古楼、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书、古风等于一体。有着“佛顶山中罕见的明清古村落”之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村,如今,正成为石阡县积极探索基层“五个一”应急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

走进楼上村村委会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贴在墙壁上的一张张应急网格化工作流程图,通过“挂图作战”将各级网格员承担的工作职责“任务清单化、清单流程化、流程规范化”。“这是我县为了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的乡、村级(社区)网格化综合安全管理网络。”石阡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胜江说道。

自基层“五个一”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石阡县以应急管理职责体系为基础、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为重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突破、综合应急能力提升为落点,积极探索基层“五个一”应急体系建设,打造具有石阡特色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全力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建立管理体系“一中心全贯通”

为切实做好应急改革的“后半篇文章”,明确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职责,逐步实现县、乡之间应急管理工作的顺畅衔接,构建分级管理、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石阡在19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主任”,相关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中心,作为乡镇(街道)应急指挥的“大脑”,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统筹,协调指挥。“中心是在原有乡镇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主要履行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综合管理职责。”石阡县安委办办公室负责人朱毅介绍。

组建救援队伍“一体化全灾种”

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的抢险救援实战需要,全县19个乡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依托机关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退伍军人等分别组建一支30人以上“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灾害事故先期处置、疏散群众和安全转移撤离等工作。按照“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配齐专业装备,强化经费保障,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强化对应急救援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今年上半年,共开展培训19次,参与培训600余人;组织各类应急演练80余次。

建设指挥平台“一平台全联通”

石阡县将乡镇(街道)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作为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与县应急指挥平台相互贯通,连接县公安交通、水利、气象、消防等部门信息平台和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应急指挥系统。同时,对指挥终端进行延伸,配备覆盖各乡镇(街道)以及315个行政村的Welink远程视频调度系统、乡村应急“大喇叭”、卫星电话等用于接报事故灾害信息、会商研判、指挥调度,从而实现县、乡、村互联互通,打通应急指挥系统的“毛细血管”,畅通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神经末梢”。

加强物资储备“一个库全要素”

为全面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各乡镇(街道)建立了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并按要求分类储备物资,完善管理制度,对储备物资进行登记、造册,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落实“四有”(有值守、有检查、有监督、有台账)、“四防”(防鼠、防水、防火、防盗),确保救灾粮油和食品得到保障,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织密应急网格“一张网全覆盖”

石阡县以楼上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网格化防控体系,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责任细分融入网格,划分区域和行业领域,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按责监管、网格员责任管理的应急管理网络。目前,全县共划分单元网格315个、设置网格员2590人,通过绘制“一张网格图”等方式规范应急网格管理,压实网格责任,督导网格员开展好应急管理动态监管,发挥其“地质灾害监督员、隐患排查信息员、安全生产宣传员”的职能,充分运用APP开展精准服务,达到宣传、预防全覆盖,实现工作方式智能化、便捷化、精准化,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