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满江淮 “银杏之乡”谱新篇
阜南县位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地处皖北、襟带颍淮、承接豫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801平方公里沃土孕育了173万淮河儿女,“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座落境内,是王家坝精神发源地。更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辣椒之乡”和“中国柳编之都”。
白果社区原名白果寺,兴建于明初,因社区境内有一棵600多年的国家一级古树——银杏树而得名,也是开国少将孙超群将军故乡,有着“银杏之乡、将军故里”的美誉。社区位于阜南县经济开发区东北部,面积7.26平方公里,辖38个居民组,1472户8284人。这里交通便捷,配套完善,高楼林立,环境宜人,社会安定和谐。
近年来,白果社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严格按照省、市、县“扫黄打非”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总体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开发区的正确领导下,白果社区结合实际,围绕“扫黄打非”工作重点任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锐意创新,抓好末端落实,以工作实效为目标,不断扩大信息收集面,有效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社区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开展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调动社区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扫黄打非”工作中来,把“扫黄打非”工作牢牢根植于社区基层,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对“扫黄打非”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满意度。
强化组织保障,构建扫黄打非工作新格局
社区高度重视,并始终把“扫黄打非”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由社区书记任组长,主任为副组长,两委为成员的“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把“扫黄打非”工作列入社区文明创建、社会综合治理等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采取网格化监管模式,由片区负责人,党员、义务监督员,信息员、“五老人员”、志愿者等200余人构成的工作队伍,职责任务明确,分工配合落实,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研究部署“扫黄打非”工作。全员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坚持持久深入,形成长效机制。
强化基地建设,完善扫黄打非功能新布局
2017年3月,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的白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落成,社区把“扫黄打非”工作作为实践站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站,巧妙融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时完善“扫黄打非”规章制度,健全图书阅览室、爱心超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年活动室、书法活动室、棋牌室、青少年禁毒宣传室、“扫黄打非”宣传室、留守儿童之家、“智慧村里”等为民服务载体。2019年,社区投入12万元建设了“扫黄打非”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和Led宣传屏,2020年,投入38万元建立党史教育馆、农耕文化展厅、居民议事茶堂、“扫黄打非”宣传长廊。2021年,投入6万在社区大厅内设立“扫黄打非”电子屏,逐步完善了各项功能布局,为“扫黄打非”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搭建了良好平台,有效提高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强化监督执法,力促“扫黄打非”工作
取得新成效
白果社区紧紧围绕“护苗、净网、固边、清源、秋风”等专项行动,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同时广泛开展“绿书签”系列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绿色阅读,健康成长。在日常活动中,社区还注重做到“七结合”,即:坚持把“扫黄打非”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强化网络监管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与协同执法检查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与日常走访与宣传教育相结合,与市场定期巡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与严管与疏导相结合。今年以来,社区共出动巡查人员200人次,开展文化娱乐场所巡查50次,“扫黄打非”宣传30场次,教育培训7次,文化市场巡查15次,文艺演出6场次,志愿者活动24次,配合执法部门集中联合执法6次,收缴非法盗版图书20册,收缴赌博机2台。“扫黄打非”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创新工作方式 开创“扫黄打非”
全面监管新局面
白果社区利用送戏进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等服务载体开展“扫黄打非”节目创作,充分发挥居民议事茶堂作用,结合“阜南夜话”开展移风易俗等宣传活动,加强对辖区内校园周边、重点网吧、娱乐场所进行监管,设立“扫黄打非”举报箱,强化监管责任,配合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协同志愿者、网格员进行重点监管,对民间艺术团、广场舞演出队等建立监管台账,做到无低俗演出等违规行为。
“扫黄打非”工作永远在路上,站在奋斗百年新的起点上,白果社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扫黄打非”有关文件精神,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此项工作深入有效开展。努力为辖区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生活环境,着力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大美阜阳,创建宜居、秀美、和谐新阜南贡献力量。
来源:新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