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通知,要求所有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的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持续引发关注......
但在9月6日,话题#花33元租号打2小时王者荣耀#冲上热搜。
据央视新闻报道,网络上可以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游戏账号租卖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当晚,@腾讯游戏 回应,账号租卖严重破坏游戏实名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未成年人租号玩游戏?
记者亲测:“很顺畅”
目前,不少游戏平台只是在游戏登录时验证了账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没有验证游戏账号和使用者身份之间的关联。
据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特稿”消息,在某购物平台,输入“手游租号”等关键词便可以轻松查找到大量的租号商家。租号时间往往以小时计价,在一些店铺,每小时的最低价格甚至不足1元。
在一家销量过万的店铺,店家发来商品链接,购买后登录游玩不受任何限制。而在第二家店铺,店家则直接表示“我们的账号都是成年人的账号”。
有商家在销售过程中非但不主动核实买家的年龄情况,甚至将“无防沉迷”作为卖点之一。
防沉迷系统升级史:
技术手段并非终点
2007年起,防沉迷系统启动。有媒体梳理出一条防沉迷系统的升级史:
最初的要求是所有的网游玩家需要身份验证,然而当时的防沉迷系统并没有与公安系统联网,网上的身份信息泄露现象泛滥、身份证生成器随处可见;
而后各大游戏厂商收紧了防沉迷举措,未成年玩家用父母的身份证注册游戏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
此前网友上传的一张朋友圈截图引起了热议。“60岁花甲老太太,凌晨三点排位用赵云拿五杀,让腾讯陷入了沉思”。对此,有网友调侃道:“我奶常山赵子龙”。
显而易见,这位游戏玩家很可能是未成年人,然后使用家长的身份证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就可跳出防沉迷系统的监管。
直到国内部分游戏厂商实行了“宵禁”“夜间巡航”“人脸识别”“识别定位”等措施,大部分的未成年玩家才真正有效地被监管起来;
不过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租号、借号、买号等产业趁机蓬勃发展,利用断网来规避防沉迷,网上防沉迷破解教程传播甚广......
多位网络安全专家呼吁,通过生物识别的方法,比如最常见的就是人脸识别来进行验证,有助于提高防沉迷系统的可靠性。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每次进行人脸识别,游戏厂商都需要付出成本,一般的小游戏厂商根本承受不起。目前,也只有少数游戏大厂全面接入了这个系统。此外,还有各种漏洞和租号行为。
防沉迷
“标本兼治”是关键
可以看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多方共同合作、监督。技术层面只是提高了未成年人的准入门槛,但引诱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因素依然存在。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个系统工程,政策限制的主要作用在于“治标”。“治标”本身当然重要,但只有做到“标本兼治”,才能化解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背后的教育问题。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小步,从根本上消除“沉迷”的种子,管住未成年人的心,才是社会各界的终极目标。毕竟,就算没了游戏,未成年人也可能会沉迷于其他事物,走向别的极端,要防止这样的事发生,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还需共同发力。
除了必要的限制和监督外,春风化雨的教育引导同样重要。如何鼓励孩子利用好手中的时间,做更有价值意义的事情,很考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智慧。学校不能局限于把知识教给学生,家庭也不能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各界必须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其多陪伴、多沟通、多换位思考,从而以积极的引导丰富其精神世界。就拿网络游戏来说,家长和学校与其“谈虎色变”,一味排斥,让孩子心生逆反,不如因势利导,把孩子对游戏和网络世界的兴趣,引向更有正面价值的领域,比如体育、艺术等。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认为,在对未成年人提供网络引导上,需要家长承担教育责任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共同努力。对于上网的健康保证,也取决于整个网络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如果我们用健康、丰富多彩的内容取代了单一、让人沉迷的网络环境,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建立密切愉悦的交往关系,这样网上沉迷行为自然而然就少了。
来源:中国科普网 综合报道自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北京头条等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公众号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