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的梦想

7月28日,在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多角乡娘木村,记者见到了旦增曲培。这位20岁的藏族小伙,像河谷里的青稞一样,在高原阳光下茁壮成长。

在不通公路的年代,娘木村向外只有一条土路。旦增就顺着这条尘土飞扬的小路,跑进了小学、中学。

8月15日,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娘木村第十工作队队长拉巴卓玛(右一)在旦增家走访。冉金顺 摄

去年,他考上的大学,在安徽合肥。他很喜欢那里的生活,风景宜人、人们友善。

学业之外,他还踢球、比赛,闲暇时打零工——这个年轻人的生活丰富、精彩。

听着旦增的讲述,记者想象他的未来之路,或许扎根外地,或是回到高原建设家乡。然而,他的一句话,打破了所有想象。

“我预备再读一年,然后去当兵。”

“为什么?”

“因为我崇拜军人。当兵、保家卫国是我的梦想。”

17岁时,旦增就去应征入伍,因为身高不符,没有实现愿望。“我常和一些当兵的同学聊天,聊军营的生活、训练情况。”旦增告诉记者,“现在我身高也符合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明年入伍,再转士官,做职业军人。”

“成为军人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记者问。

“我的爷爷就是军人,1972年参军,1981年在建设边防公路爆破作业时牺牲,被追认为烈士。”旦增说,小时候就听大人讲爷爷的事,讲过去的历史。

了解过去,知道祖辈走过什么样的路,所以明白该向哪里去。

旦增告诉记者,他愿意去边境地区,愿意去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愿意像爷爷那样战斗,“我不怕牺牲,家人会理解我”。

中午12时许,记者见到了旦增的奶奶,69岁的老人次旦卓玛。“过去,我们给贵族地主种地,年底上缴粮食和钱财。当时,我不到10岁,那么大片地,我一个人干。他们打人、杀人……”回忆起童年的悲惨记忆,老人泪眼婆娑。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风云激荡,山河动情,雪域高原换了人间。

民主改革,西藏的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圆梦小康,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今天的西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族群众团结奋战,衣食无忧、看病不愁、生活更好,真正是“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旦增见证了娘木村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水泥路有了,自来水通了,村里大部分人买了车”。2019年3月,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村工作队进驻娘木村,与村“两委”一起积极寻找致富门路,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工作队兴办集体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旦增一家也是其中的成员。合作社运营至今,收益已达30万元。工作队还积极推进娘木村劳务输出合作社运营,群众年底分红资金预计25万元。

“村里经济条件大幅改善,教育环境也在变化,现在适龄孩子全部就学,大学生就有10余个。”娘木村党支部书记珠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越来越好,是西藏各族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让年轻一代的旦增们可以做梦、敢于追梦。

午后,窗外微风习习,阳光撒向客厅的花草,一簇簇、一蓬蓬。次旦卓玛老人面容平静慈祥,迎着阳光舒展。

人民公安报社西藏融媒体采访组,执笔: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记者谢俊思、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