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知识是21世界的核心资源,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保证了当前人们对知识的快速获取。
然而,和其他各年龄层的人一样,青少年使用网络,更多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学习,而在于网络其他更有趣的使用,正是在网络娱乐行为和网络社交行为中,网络欺负现象逐渐被孕育。
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一旦遭受网络欺负,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将会面临巨大的冲击,基于此,网络欺负现象更需引起社会的关注。
细数国内外近些年有关网络欺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本质是一致的,都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致使初中生产生许多情绪及行为问题,例如焦虑、孤独、抑郁,甚至出现自杀问题。
因此,家长、学校,甚至社会,应当对初中生网络欺负的现状予以重视。本研究从依恋理论出发,同时加入社交回避及苦恼因素,探讨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网络欺负的关系,来考察网络欺负的内在影响机制。
研究旨在为教育者对网络欺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证据,并为网络欺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促进初中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一、初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的关系
初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
研究显示,初中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与亲子信任、亲子沟通、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呈显著负相关,与亲子疏远、同伴疏远呈显著正相关。即亲子依恋、同伴依恋质量好的初中生较少出现社交回避、社交苦恼的情绪体验。
这一结果可以用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来解释。依恋理论认为,在婴儿早期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中,婴幼儿形成了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即婴幼儿对自我受欢迎程度、他人可信赖程度的判断与认知。
这种内部工作模型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成年后的处事方式、与人的相处等方面带来默转潜移的影响。
而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可以为其提供情感庇护,从而对情绪调节起积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敏感期,会面临一些社交回避及苦恼问题。
这时,如果初中生与其父母、同伴间已经建立起高质量的依恋关系,那么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就会给初中生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进而使得初中生所面临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体验有所降低。
这也提醒我们,在面临初中生的教育工作时,对一些社交回避及苦恼水平较高的初中生,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其亲子依恋及同伴依恋,进而改善初中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体验。
初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均不存在显著相关。以往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与网络受欺负者存在显著相关,认为网络受欺负者会有明显的社交焦虑。
在本研究中,以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为被试,并没有发现网络欺负的实施者和受害者存在社交焦虑。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现象存在普遍,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施或遭受了网络欺负,学生们对网络欺负的认识度不够,许多学生在填写完调查问卷后表示这些行为他们觉得很常见,不属于欺负行为。
(2)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在遭受网络欺负后,会主动反击,这致使学生并没有觉得在人际交往中会造成什么影响,因而不存在社交回避及苦恼。
(3)对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的研究主要考察近半年来行为发生的频率,这可能造成造成学生的感受性随时间流逝而降低,在及时性方面存在局限。
(4)取样的局限性。在调查被试中,有许多学生家长是高校老师,教育方式良好,在面对网络欺负时,多数学生会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反抗,或者与家长、老师沟通,从而降低了其社交回避及苦恼的体验。
亲子依恋对网络受欺负的影响:同伴疏远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亲子依恋对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影响,会通过同伴疏远的间接作用来实现。具体来说,同伴疏远在亲子依恋与网络受欺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亲子依恋程度越低,同伴疏远程度越高,会使得个体更多的陷入网络受欺负中。
研究结果已经表明亲子依恋程度越低,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就越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关于亲子依恋与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关系,其本质上同亲子依恋与传统欺负行为的关系是一致的。
传统欺负产生的原因,用依恋理论可以进行解释。其原因是,儿童早期依恋形成的不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型,对其今后的人际交往具有消极影响,从而致使初中生出现焦虑体验,增加其参与网络欺负或成为网络受欺负者的可能性。
DeMonchy,Pijl,Zandberg研究发现,经历过较高频率的网络受欺负者认为他们的同伴关系更加疏远。而关于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话题。
依恋理论认为,在婴儿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被个体内化,并形成对今后与他人交往的固定模式。初中生在进行社交活动中,对交往对象的判断、对交往经验的解释等等,都是以最初的依恋关系为基础的。
这也反映了,亲子依恋会对同伴依恋产生直接的影响,那些亲子依恋较高的初中生,相应地,也会与其同伴间建立较高质量的依恋。
二、对教育者的启示及建议
研究表明,网络欺负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不仅需要初中生个体加强自我保护,同时更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综合干预,通过构建全面的防护体系来保护初中生免受网络欺负的伤害。
研究结合自身研究结论,对初中生网络欺负现象的干预提供了一些思路:
社会应提高对网络欺负现象的重视程度
研究调查中显示,53.6%的学生初中生曾对他人实施过网络欺负行为,同时高达78.3%的初中生曾遭受过网络欺负行为。
这表明目前网络欺负现象已经日益严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初中生不可或缺的社交途径、娱乐渠道,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网络欺负的重视度不够。
家长、学校和社会应提高对初中生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的认识,同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网络欺负现象的发生。
社会对网络欺负的干预应注重性别因素的影响
在研究中表明,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现象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较于女生,男生面临更多的网络欺负。这提示家长、学校、社会在对网络欺负现象进行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到性别的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同时,家长、学校及社会也应当注重对初中生的性别教育,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摒弃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使初中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
家长们应注重构建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
本研究表明亲子依恋对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提示家长们应当注重培养与子女间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积极、健康的亲子依恋可以帮助改善初中生的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现象。
在平日里,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同时家长可以教导初中生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及相关信息,使初中生认识到网络欺负的严重性及危害。
青春期时期的初中生会希望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权,考虑到初中生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父母应学会积极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并表示对其极大的信任与支持。
Ang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孩子出现问题网络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这也就是说,父母应当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而不是出现相互疏远的状态,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对于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现象的干预起着积极的作用。当然,家长也可以与学校保持密切的合作,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反过来,学校也应该与家长多进行沟通,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制定相关的家长指导材料,使家长们意识到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现象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