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一直以来就是心理学研究的甜蜜罐,从其产生与分类,到其与行为关系,再到现在的认知神经科学等等,心理学人从不同的视角摸索与剖析着。而情绪的这层面纱似乎还那么朦朦胧胧,她总是用有形无形的方式去表达她若影若现的身姿。
无形的情绪像时间、质量、权利等,她也属于人们经验中的抽象概念,而这抽象概念的产生和表征一直都是认知科学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及难点。
人们如何习得情绪这一抽象概念?基于不同文化规范和传承的差异,不同的情绪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又有哪些差异?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话语、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这种有形方式,情绪是否还有其他表征形式?
作为一个无形抽象概念,情绪概念建立与表征是否存在某种映射,即与哪些有形或无形的概念相联系?回顾情绪的研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很多,争论更多,未发现的疑惑也许最多。
100多年前,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的提出,该理论认为刺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改变又产生了情绪。
该理论因其“特立性”在一定时期内遭受排斥和否定。然而,心理学人对情绪探究的历史长河总会汇聚不同支流的水。
基于不同的视角的实验研究,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比如,近几年从人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实验——“具身认知”,该理论不仅仅为某种理论的提供证据,更是拓宽研究行为、认知与情绪的角度。
然而,心理学中无论是老牌理论还是菜鸟视角,从不缺乏争议。心理学人更是在不断的否定与争议中前进,去解答各种疑问。
正是基于情绪概念的抽象性、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的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不一致,本研究进一步探究情绪的在具体空间情感效价表征不同。
关于空间情感效价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我们人类的语言中,无论是中华文字还是国外语言都存在积极或消极词汇与空间方位的联结。比如:在中国古代,往往用“左迁”来表述被贬职的官员”的意思,而用“右移”来表达“升官”。
类似的词语还有“垂头丧气”、“喜上眉梢”、“高雅”和“低俗”等。在英文中“rightanswer”表示正确答案,此时“right”具有积极的含义;而用“twoleftfeet”来表示一个人笨手笨脚,此时“left”具有消极的含义。
这些实例都说明了在人们的语言中空间方位与情绪词汇存在联结关系。正是源于语言差异的灵感,心理学人也在不断探究空间方位与情感效价的关系。比如:Natale等人研究发现被试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把屏幕左右两侧与情感表达进行联系。
被试认为呈现在屏幕右侧的面孔比呈现在屏幕左侧的面孔所表达情感的相对积极。这说明,用方位表达积极或消极情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语言表达中,这种方式也已经存于人们的知觉与认知层面。
从人们语言中可以归纳出:人们用“右”表达积极事物,用“左”表达消极事物。当然除了类似Natale等人的水平空间与情绪的相关研究,还存在垂直空间与情绪的相关研究。
Meier等人采用空间Stroop范式,让被试对呈现在屏幕上(顶部/底)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做判断。结果发现,相对于呈现在屏幕下方的积极词汇,被试对呈现在屏幕上方的积极词汇判断反应相对要更快一些;而对消极词汇反应判断与之相反。
这表明人们头脑中对褒贬意义的表征关联着固定的上下方位属性,他们把垂直空间“上”与积极事物相联系,而把“下”与消极事物相联系。这说明再人们的认知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方位词与情感的联系。
基于前人对左右空间研究发现的右利手者的“右好左坏”效应以及左利手者“左好右坏”效应。本研究首先,将对右利手者的“右好左坏”效应以及左利手者“左好右坏”效应进行验证性研究。其次,探究影响这两种效应的因素。
最后,基于心理学前人提出的关于空间情感效价的不同的解释理论,验证情绪的具身理论对这两种效应的解释;以及尝试用极性差异假说对这两种效应进行解释。
实验一:采用情绪卡通图片,有别于以往的实验材料,来验证以往研究结果——右利手者“右好左坏”效应和左利手者的“左好右坏”效应。另外,探究极性差异假说对右利手者“右好左坏”效应和左利手者的“左好右坏”效应解释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发现:右利手者的“右好左坏”效应和左利手者的“左好右坏”效应并不是恒成立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右利手被试还是左利手被试,他们对消极卡通图片的辨别会受到左右位置的影响;但对于积极卡通图片的辨别并不受到左右位置的影响。
即:右利手存在“左坏”效应,但不存在“右好”;左利手者存在“右坏”效应,但不存在“左好”。另外,极性差异假说对左右空间情感效价差异的解释,有别于其对垂直空间情感效价的解释,但可以借鉴。
实验二:由于实验一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实验二将进一步探究造成结果差的影响因素。即:卡通图片到屏幕中心的距离是否会对实验结果有所影响。
另外,探究右利手者“右好左坏”效应和左利手者的“左好右坏”效应,是基于他们相对简单的左右两侧归类;还是一种等级性的排列。
实验结果证明:右利手者的“右好左坏”效应和左利手者的“左好右坏”效应与刺激呈现位置到中心点的距离有关。
另外,右利手者的“左坏”效应和左利手者的“右坏”效应,是基于他们相对简单的左右两侧归类;而不是一种等级性的排序。这是与极性差异假说一致的。
实验三:基于实验一与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实验三采用GO-NO/GO实验范式,以汉语中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作为实验材料。进一步细化了“距离”这一变量,对实验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右利手者存在“左坏”效应,而不存在“右好”效应。
而左利手被试即不存在“左坏”效应,也不存在“右好”效应,这与以往研究存在差异,也与实验一与实验二存在差异。右利手被试产生的“左坏”效应是基于自己对不同类型的词汇简单的归类,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序,符合极性差异假说。
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通过三个实验,对左利手被试与右利手被试对不同水平空间位置的情绪刺激进行辨别进行探究。
根据实验一的研究结果,只发现右利手存在“左坏”效应和左利手者存在“右坏”效应,这与以往研究不尽相同。以往研究大都证实右利手者具有“右好左坏”效应,左利手者具有“左好右坏”效应。
比如Casasanto等人通过对右利手被试和左利手被试对卡通图片的放置,发现右利手被试更倾向于好的图片放置在右边的盒子上,而左利手被试正好相反。
Brunyé等人研究发现右利手被试对地图右侧区域中积极事件的发生地点和地图左侧区域中消极事件的发生地点有更好的回忆,而左利手被试则对地图左侧区域中积极事件的发生地点与地图右侧区域中消极事件的发生地点有更好的回忆。
研究中的只发现左右空间位置与消极情绪类型存在关联,即右利手者更容易把消极的情绪与左侧空间相联系;而左利手者更容易把消极情绪与右侧空间相联系。以往研究大都证实了积极情绪与左右空间存在关联。
皮可有在对不同利手对不同情绪姿态辨别的研究发现,在体对积极情绪姿态进行辨别反应时,右手按键的平均反应时相对要低于左手按键的平均反应时,但两者并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无论是右利手被试还是左利手被试,情绪、位置和距离三者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而距离为近处时,情绪与位置存在交互作用达到边缘显著。根据Lakens等人提出的极性差异理论,认为人们在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刺激反应时,存在四种关键的结构维度。
而这四个维度都拥有各自的正极与负极。Lakens认为对于每个维度的“正极”与“负极”的划分是基于相对简单的归类。
所以情绪类型与左右空间位置相互作用,产生“右好左坏”效应或“左好右坏”效应不是遵从某一等级顺序,而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左右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