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近照
上世纪80年代,张海迪名满神州,被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当代保尔”,成为全民道德力量,其事迹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创作的《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作品,成为畅销书。她还取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授予她荣誉博士。
张海迪的丈夫王佐良退休前是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培训中心教授,两人于1982年结婚。张海迪高位截瘫,婚后夫妻俩没有孕育自己的宝宝。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海迪动情地说:我的婚姻是疼痛中开出的花朵……
01
早年张海迪
1955年9月16日,张海迪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父亲张坦夫曾在济南市文联担任领导,母亲毕江娇从事教育工作。
5岁之前,张海迪是一个活泼爱跳的小姑娘。但1960年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她的幸福戛然而止。
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在幼儿园与孩子们做游戏。奔跑追逐中,张海迪跌倒在地,双腿竟失去了知觉。
父母将她送往医院,张海迪被诊断为脊髓血管瘤,这时她才5岁。接下来的几年中,张海迪的双腿在医院接受了3次大手术。她的脊椎板被摘除了6块,导致腰部以下失去知觉,成为高位截瘫。那年张海迪刚10岁。
早年张海迪
由于坐着轮椅,生活无法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愿接收她,小小年纪的张海迪便辍学在家。
心中有着美好憧憬的张海迪,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生活信念一点点坍塌。
在接受杨澜的采访时,说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张海迪说:当时我看不到生活的出路和阳光,趁父母不在家,吃了30多片冬眠灵,又打了6针冬眠灵针剂,求死之心很迫切。
父母将张海迪送往医院急救,医生把她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求死不得,张海迪反而变得冷静、坚强了。
张海迪
她对父母说:我要读书,我要画油画,我要吃你们给我买的牛奶糖。父母紧紧将张海迪搂在怀里。这一次,他们的泪水不光是苦涩,还有欣慰与希望。
从那以后,张海迪开始在家里自学。她趴在床上学习小学、中学课程,在家里写作,感觉生活像窗外的阳光一样明媚。
1970年4月,张海迪的父母带领知识青年到山东莘县农村插队,张海迪跟着大家乘坐大卡车,来到十八里铺尚楼村。
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通电,晚上靠煤油灯照明,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张海迪发现村小学里没有音乐老师,她就坐着轮椅来到学校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张海迪为患者把脉
张海迪研究医学
课余时间,张海迪还给孩子们理发、补衣服、钉纽扣,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城里来的小姐姐。
那时农村缺医少药,张海迪便买来《针灸学》《人体结构学》等书籍在家自学。她还托父母买回体温表、听诊器,及各种常规药物。
为了练习注射,张海迪在自己手臂上扎了几十针。从此这个坐着轮椅的美丽小姑娘,除了在学校给孩子们上音乐课,还摇着轮椅去给乡亲们治病。
工作中的张海迪
18岁时,张海迪进入莘县广播事业局当了一名无线电修理工。她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02
1979年,张海迪24岁了,因为身体原因,她的婚恋成了难题。那时张海迪从不敢奢望自己能享受正常人的爱情婚姻,甚至萌生了单身到老的念头。
1981年,张海迪在朋友的介绍下,与王佐良相识了。王佐良是上海人,中学毕业后在安徽农村插队,后进入山东师范大学任教。
他为人谦和,温文尔雅,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位坚强、有内涵的阳光女孩。
张海迪与王佐良
当初朋友给张海迪牵线时,她担心王佐良不会接纳自己,对爱情并不抱什么希望。谁知王佐良见过张海迪后,被她的漂亮、坚强、乐观和才华打动了。
他对张海迪说:你的笑容比阳光还明媚动人。尽管如此,张海迪仍不敢奢望王佐良的爱,愿意将他当普通朋友交往。
王佐良在济南工作,张海迪在莘县上班,两地相距160多公里。由于见面不方便,王佐良就给张海迪写信,在信里表达了爱慕之情。
张海迪担心王佐良是一时冲动,不敢接受他的爱。于是王佐良来到莘县,在张海迪的家里住了下来。
他帮助张海迪学习英语、德语,照顾她的生活起居。王佐良还找来木头和铁棍,帮张海迪做了一辆轮椅。
张海迪连环画封面
晚饭后,他经常用轮椅推着张海迪在楼下散步。父母对张海迪说:看来小王对你是真心的。
经过书信往来,及这段时间的观察,张海迪觉得王佐良是一个心地善良,有责任担当的好男孩,便勇敢地与他相爱了。
王佐良的父母了解到张海迪的情况后,有些顾虑。王佐良给父母做工作:我是真心爱海迪,以后我们会是一对幸福的灵魂伴侣。父母理解了儿子,没有阻止。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很多人知道了这位励志女孩的传奇故事。
张海迪与共青团干部
1982年7月23日,张海迪与王佐良结婚了。同年,张海迪当选为山东省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
1983年3月,全民礼貌月活动中,相关部门要选择一个青年典型,作为看得见、学得到的好榜样。时任团中央的宣传干部魏久明,无意中听到了张海迪的事迹,便派《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的记者去山东采访张海迪。
不久《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发张海迪的照片,及她的长篇叙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该报还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03
不久,团中央在北京召开了“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本来团中央只请了20多家中央和北京的新闻单位,但上海、天津、广州等地驻北京的新闻单位也赶来了。
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篇长篇通讯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社先后收到8万多封读者来信。
紧接着,首都各大媒体又连篇累牍地宣传张海迪。魏久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宣传声势如此迅速和广泛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原来的计划和设想。
1983年3月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张海迪。3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张海迪事迹报告会。
张海迪看望残疾朋友
4月下旬,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等8位中央领导,分别为学习张海迪题词。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学习张海迪活动,张海迪被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当代保尔”。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张海迪没有飘飘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海迪说:有人说我出名了,但我依然是个普通人,在生活中保持本色,不会拿祖国给予的荣誉谋取私利。
因为张海迪常年坐轮椅,很少晒太阳,脸色不太好,看起来有几分病态,这就是真实的张海迪,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超人”。
当时还有人议论,说王佐良是看中了张海迪头顶的光环,为张海迪的未来担忧。
张海迪与家人合影
王佐良没有分辩,因为他与张海迪恋爱结婚时,张海迪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残疾女孩。
婚后有一段时间,张海迪与丈夫两地分居。后来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张海迪被调入山东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当创作员。
为照顾女儿,张海迪的父母也搬到济南生活,她与丈夫和父母住在一起。
王佐良在家洗衣做饭,什么活都干。白天他上班去了,父母就在家里照顾张海迪的生活起居。
在丈夫的鼓励和支持下,1983年张海迪开始文学创作。每天晚饭后,父母在客厅里看电视,将音量开到最小,张海迪就去书房里看书、写作。王佐良一直陪在妻子身边,给她查找资料,往茶杯里续水,或给张海迪拿点小零食。
张海迪早年译作
几年间,张海迪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默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文小说。
她创作的《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成为畅销书。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韩国出版后,也深受欢迎。
《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就重印4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04
张海迪成为著名作家,并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由于长期伏案写作,张海迪的鼻梁被眼镜压破了,后来溃烂出血。
张海迪与杨澜
王佐良要陪妻子住院治疗,张海迪嫌看病耽误时间,便一边用手绢捂着伤口,一边继续创作。
1990年,张海迪被确诊为鼻梁基底细胞癌,王佐良陪妻子去上海做手术。
进手术室前,张海迪对丈夫说:如果我走了,你就找个正常女人结婚生孩子吧。泪水涌满王佐良的眼眶。
因为高位截瘫,张海迪不能打麻醉药,医生为她做鼻腔手术时,张海迪没有喊叫。她的坚强,连医生都感动得落泪。
张海迪在上海住院期间,公婆经常做好饭菜送到医院。张海迪歉意地对婆婆说:妈,因为我的身体原因,一直没能给佐良生个宝宝,对不起了。
张海迪
婆婆说:看到佐良与你生活得这么幸福,妈打心眼里高兴。
术后,张海迪恢复得很好,病情没有再复发。她每天在家里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得了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
几年里,张海迪又做了两次手术,王佐良在医院里守护张海迪。张海迪性格开朗,丈夫每天下班回来,她都用明媚的笑容迎接他。
她每个星期都要买书,王佐良便让妻子列好书单,他骑车去书店里将书买回来。
张海迪油画作品
张海迪还喜欢画油画,丈夫就给她买画笔、颜料回家。她创作油画后,王佐良还会用木框将作品装裱起来。
张海迪爱美,王佐良出差时经常给她带衣服。
由于张海迪没有宝宝,高位截瘫,国内报纸曾发起讨论:张海迪应不应该结婚。支持的、反对的都有,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张海迪与丈夫的感情。
写作之余,张海迪就在家里做家务、学烹饪,她摇着轮椅扫地、擦桌子。她想去厨房做饭,可轮椅进不去。于是张海迪便将食谱写在纸上,坐在厨房门口指挥丈夫做。
她将一些普通的菜品取名为“丰收在望”“金谷满仓”等雅称,并指挥丈夫一步接一步将美食烹饪出来。
张海迪
张海迪的生活热情和活力,让王佐良每天都有好心情。
2015年,张海迪60岁了,父母老了,王佐良既要照顾妻子,又要照顾岳父母,体力负担很重。张海迪几次对丈夫说:我们没有孩子,我对不起你。
王佐良说:没有孩子,我们这些年也过得很快乐,与你在一起,我觉得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几年后,张海迪的父母都不在了,丈夫成了她最亲的人。张海迪与丈夫养了一条狗,这只小精灵整整陪伴他们14年,后来老死了。
张海迪看望残疾孩子
张海迪和丈夫没有孩子,她就将母爱播撒到其他孩子身上。她将稿酬捐出来,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孩子们给她写信时,张海迪一一回信,然后王佐良骑单车去邮局,帮妻子寄信。
05
2016年,王佐良给张海迪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张海迪开始用电脑写作。有时她睡到凌晨,突然叫醒丈夫:我担心电脑出故障,文章会丢失,你快去看看。
王佐良赶紧起来,打开电脑,检查妻子创作的文章。见一个字也没少,张海迪才能放心睡觉。
为回馈丈夫,张海迪一直坚持在家里给丈夫理发。王佐良空余时间都围着她转,张海迪有时会催丈夫回老家探亲。这时,她就让妹妹过来照顾自己几天。
张海迪
张海迪和丈夫还会修电脑,家里电脑出故障了,都是他们自己修理。
几年前,网上突然出现一个帖子,说张海迪会开汽车,她的残疾是装的,大家被骗了几十年。帖子一出,引发舆论哗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张海迪小时候就有一个开车梦。2005年,她去黑龙江参加残疾人驾驶汽车现场会,学会了驾驶经过改装的手动汽车。
张海迪学习驾驶技术
为了让更多残疾的兄弟姐妹实现开车的梦想,张海迪参加了中残联组织的“残疾人驾车神州行”活动。
她驾驶汽车走在最前面,从皇帝陵一直开到长城脚下。
显然这位网友在没有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就草率地发出了这则帖子。高位截瘫是能装的吗?
面对沸沸扬扬的炒作,张海迪没有回应。后来一家媒体的记者将此事发到了网上,一些网友对张海迪的误解才消除。
张海迪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红到现在,但她从来没将自己当成什么名人。
张海迪与丈夫
因为丈夫的爱,她已在心理上将自己当成了正常人。
生活中张海迪很朴实,她在北京开会时去秀水街买衣服,看中了一条围巾。小姑娘报价185元,张海迪最后砍到了40块钱,她一连买了10多条回去送朋友。
其实卖货的小姑娘认出她是张海迪,但她丝毫不介意。
张海迪与丈夫结婚后从没吵过架,很多女性朋友与丈夫吵架后,就打电话向她诉苦,说羡慕张海迪的幸福。张海迪经常宽慰她们:你们羡慕我,我更羡慕你们。
2022年11月,张海迪与王佐良已经结婚40年了,夫妻俩还互相写情书。有些人觉得可笑,张海迪却与丈夫乐此不疲。
张海迪近照
结婚几十年来,丈夫从来没有在张海迪面前谈过生孩子的话题,以免她难过。她与王佐良既是夫妻,又是亲人朋友,那种感情比一般夫妻更深厚。
如今张海迪与丈夫都到了花甲之年,现在夫妻俩身体还好,在家里互相照顾。
张海迪与丈夫商量,将来老了,走不动了,就一起去敬老院养老。
张海迪高位截瘫,又没有孩子,但她的事业和婚姻让很多人羡慕!张海迪觉得,今生嫁给王佐良,是自己最大的幸运。他们的婚姻是疼痛里开出的花朵,美丽绚烂,幸福平稳,还带着几分悲壮!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