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读过的所有书当中,给我触动和启发最多的是李睿秋的《打开心智》。
以往,对于自己的做事方式,以及已经做过的那些事情,我有时会感觉不满意,但又不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读完本书后我意识到,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每年新年伊始,都会有人给自己开列年度愿望清单,比如要读完20本书,每天运动要达到1万步,体重要减轻3公斤等。
我自己也这样做过,但是理想丰满现实骨干,愿望真正实现的很少,其它大都半途而废了。
究其原因,一般人都会认为是自己意志力不够、自律性太差。
但是在本书看来,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大脑的特点,因而没能采取正确的做法。
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让我们获得安全感,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我们的大脑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尽量寻求节能和稳定。
也就是说,他喜欢走捷径,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行动;喜欢维持现状,希望一切都是确定和可控的。
如果我们没有阅读的习惯,却希望每年能读完几十本书,或者如果我们没有运动的习惯,却希望每天能走够万步,这都会让大脑感觉不舒服,因为这打破了他习惯的现状。
因此,即便你强迫自己去阅读或运动,也会遇到大脑本能的抵触,坚持不下来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怎样做才更好呢?本书给出的建议是,降低难度,从微小的改变开始。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还有一个特点:具有可塑性,但绝不能操之过急。
以阅读为例,起初,你可以拿起一本书随便翻翻,哪怕读五分钟也好。这个难度不高,大脑不至于有明显的抵触。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大脑会慢慢适应阅读这件事,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新的“现状”。
当你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时,就更有助于养成阅读的习惯了。
运动也是这样,起初,只要能说服自己动起来就行,也不要太在意时间的长短。
再换一个角度,对于设定20本、1万步这样的量化目标,本书是不太赞成的,认为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是因为,每件事都有多个衡量标准。当你把其中某个标准强调、凸显出来时,就很容易忽略其他的标准。
还是以阅读为例,除了关注读了几本书,还应该关注通过阅读有什么思考和收获。否则,书读得再多,如果读后什么也没留下,那么这种阅读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同样,运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改善健康状况,所以,也不能只盯着运动量。
在本书中,有一章是有关情绪的话题,这也是我们容易想错和做错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受到一些负面情绪的侵扰,比如愤怒、恐惧和焦虑。它们就像泥潭一样,一旦遇到,我们往往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实际上,情绪是大脑预装的“报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应对各种情境,更好地生存下来,尤其是在原始社会。但是到了今天,这种“报警器”往往显得过于敏感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当我们再次遭遇负面情绪时,就可以提醒自己设法把警报解除掉。
书中推荐的一个方法是“表达性写作”,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不需要考虑文字、修辞和遣词造句。写完后往往会发现,困扰自己的哪些事情根本不值得一提。
读完《打开心智》一书后,我想起了孔夫子的那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事情做好,我们往往需要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而要想有所改变,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学习,可以向牛人学,当然也可以通过阅读学。
在这方面,我相信本书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