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时节
红花尔基
满目苍翠、郁郁葱葱
蓝天白云下
红花尔基水库
水平如镜、清澈见底
水生生物和候鸟频频现身
周边绿树青山环绕
林草茂盛
逐水而上,伊敏河上游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
天蓝、山青、水碧、土净
一幅山水画卷尽收眼底
红花尔基水库位于伊敏河中游,是高纬度、高寒地区唯一一座大Ⅱ型水库,是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发电于一体的水利枢纽工程。2017年,红花尔基水库经自治区政府批复为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水源地,保护区批复总面积189.23平方千米,一级保护区面积4.13平方千米,二级保护区面积185.10平方千米,承担近30万人口的供水任务,每年提供城市饮用水约2500万立方米。
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多措并举全力做好红花尔基水库监管工作,在水源地保护的监测体系、巡查巡护、生态修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整改成果。


完善监管体系
确保水源质量安全
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下,各部门压实主体责任、提高认识,强化合作、形成合力,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呼伦贝尔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要求,在一级保护区边界采取设置地理界标、装设围栏、设置警示牌和安装高清摄像头等措施,有效完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并制定实施红花尔基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办法》《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应急预案》《水源地保护区巡查制度》等规章制度,全面保障水源地安全,持续提升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
我市积极推进红花尔基水库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实时监测水质指标,提高监测能力。目前,3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即将建成运行。红花尔基水库初步形成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补充的监测体系。现阶段水库每月开展一次水质例行监测。汛期时,市生态环境局认真研究制定汛期水源地水质加密监测方案。今年汛期以来共开展加密监测12次。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密切关注库区水情变化,生态环境执法部门通过“双随机”、专项检查等方式定期对水库水源地开展巡查检查。市水利局、红花尔基水库库区管委会、红花尔基水电分公司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建立良好的信息联络合作机制,实时交流互通,立足岗位职责,定期对红花尔基水库库区、周边区域和上下游河段开展巡查巡护工作。今年,河道巡护巡查次数150余次。

精准有效施策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红花尔基水库流域生态修复力度,降低人为影响。今年年初,鄂温克旗政府组织实施红花尔基水库流域汇水区已垦草原生态修复工作,抽调100多名专业人员,投入150余万元经费,对约22万亩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种植燕麦、苜蓿等牧草作物,有力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进一步降低农业面源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为恢复水库上游河道生态缓冲带功能,保证水源地水质,我市邀请相关单位从缓冲带生态恢复、河口湿地生态构建、水库基底改善、长效管护等方面开展可行性研究,组织实施红花尔基水库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

为有效保护红花尔基水库水生态环境,提高应对水华预警、防控、应急准备及处理能力,组织编制了红花尔基水库水华应急处置预案。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水华事件处置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责任,由相关部门组成综合协调组、应急处置组、应急监测组、健康保障组、应急保障组、舆论处置组6个专项工作组,有针对性地开展水华事件处置应对工作,有力保障水源安全。
此外,我市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与鄂温克旗政府、红花尔基水电分公司紧密配合,通过设置展板、发放传单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特别是对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宣讲,使保护水源地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泓清泉进万家,香甜甘洌润民心。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做好红花尔基水库环境监管,加强水库及上下游河道巡查,巩固已垦草原生态修复成果,积极谋划保护修复项目,加大保护宣传力度,让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和鄂温克旗群众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记者:陈静文
主编:刘银 美编:马海文
监审:侯跃峰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德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点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