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平中
在我家书柜里,珍藏着厚厚的几本剪辑本,上面粘贴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的新闻、文学作品,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其中,1990年8月5日刊登在川农报的一篇小小说《病从烟起》时时出现在眼前,它是我第一次在省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为圆我写作梦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我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因在校时就喜欢写作,我便在农闲之时埋头创作,想当一个“作家”。然而,我写了大量的“作品”,投出去的稿件大多数不是原稿退回,就是石沉大海,只有在市县内刊发表了几篇短文。我怀疑自己不是当作家的料,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十年之内不能在省级以上公开报刊发表4篇文学作品,就放弃自己的“作家梦”。
那时,每个村组都订阅了川农报。每期报纸一到,我总是百看不厌。看多了,就看出了“门道”,上面发表的作品都很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与我原来那些“天马行空”的作品截然不同。我似乎找到了我先前“作品”不能发表的“病因”。
1990年7月,我创作了一篇小小说《怪病》,讲述的是张区长到连云山乡检查工作,陪同的胡乡长向张区长敬烟,张区长因咳嗽拒绝了,胡乡长不知所因惶恐不安,张区长走后,胡乡长就病了。张区长得知情况后,去看望胡乡长,主动向胡乡长要一支烟吸,胡乡长的病一下子好了。小说反映上下级干部之间微妙的关系,幽默风趣。作品写好后,我投给了川农报蒲公英副刊。想不到,仅10多天,这篇小小说就发表了。
冷静后,我发现发表稿与原稿差别很大。忙找出底稿和发表稿进行了对照。原标题《怪病》,发表稿标题《病从烟起》,发表稿标题更浅显易懂、十分切题,更适合农民朋友阅读。正文原来有1200多字,发表时只600字多字,减少了近一半,显得更加简洁明了。我用红色圆珠笔逐一将那些删去的句、词、字和标点进行了圈划,删改的地方竟然有三四十处。我既汗颜又感动。汗颜的是,一篇千字文,语句有这样多的问题,看来提高语言能力刻不容缓。感动的是,编辑为我文中的一字一句、一个标点不厌其烦地进行删改,费了多少心血啊。
《病从烟起》的发表,坚定了我的创作信心,我也加强了对文学语言的训练,在以后的创作中做到字斟句酌,确保语言精练准确。后来,川农报先后选发了我创作的《清水河轶事》《钓》《评画》《公来竟争》《麻辣烫鸡丁》等小小说,超出我“十年之内在省级以上公开报刊发表4篇文学作品”的目标,激发了我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至今,我创作的400多篇文学作品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等刊物选发我的作品200余篇次。我成为了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届全体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
我除在川农报发表文学作品外,还将我们镇上发生的新人新事写成新闻稿在上面发表,引起了镇领导的注意,1990年8月,将我聘为镇广播电视站新闻采编员。后因成绩突出,我先后被聘到县、市广播电视台工作,由一名农民通讯员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一边从事新闻写作,一边从事文学创作,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可以说是川农报改变了我的命运,圆了我的写作梦。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川农报蒲公英副刊编辑是曾伯炎老师。可是至今,我都无缘与他一见,没能当面道一声谢。而曾伯炎老师只是川农报众多编辑老师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贡献,一个个基层通讯员、农民作者才能茁壮成长。借川农报创刊70周年之际,特写此文,向曾伯炎老师,向川农报所有编辑致以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