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晴 朝阳法院民三庭法官助理
最初《底线》上映的时候,我是拒绝观看的。毕竟,下班追个剧还处处充满了上班的氛围感,实在不是什么美妙的体验。反而是我身边许多非法律专业的朋友,他们一边津津有味雷打不动地追剧,一边在聊天群里热烈地讨论着,时不时@我出来回答问题。在他们热情的“推销”下,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了第一集。
不得不说,不论从电视剧的角度还是从司法改革的角度来看,《底线》当真是一部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剧,足见制作班底的诚意。它如同一扇窗,满足了大众对于司法工作的好奇心,真诚地向人民群众介绍了我们庄严神圣也充满了各种糟心事儿的日常。它如同一面镜子,教科书式地向我们展示了工作中常见的情景及其处理方式,让我们这些法律从业人员们能够对照检视自身。它亦如一份答卷,写满了关于中国近年来司法改革的思考,有值得称颂之处,亦有尚待完善之处。
这扇窗
我愿称之为普法教育的天花板
从前我们普法宣传,普得更多的是法律本身,让群众有法律意识,能更好地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这本是好事,但却还不够。就如方远在剧中的一句台词:“在这个忙碌的年代里,大多数人很容易陷入一个非理性的状态。”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道理,却忽略了从事情的全局出发去思考、衡量。我常听到当事人在调解时常说的一句话:“大不了让法院判呗。”可是,作为法官,要怎么判、怎么调?许多时候司法不是僵化地通过法条化解矛盾,而是需要法官竭尽所能地为双方解决问题。《底线》告诉我们,法、理、情的冲突与平衡,不仅是法官的工作,更是现实社会中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这面镜子
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启发
在大众眼中,法官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或许如周亦安浮夸的描述:“法袍这么一穿,法槌这么一敲,我这整个人气场就出来了。”那个遭遇职场性骚扰的女孩李芳凝对法官助理叶芯说的一句话,让屏幕前的我霎时愣住:“你被男人骚扰过吗?没有吧。因为你的这身衣服,他们会尊重你。我可以试试你的衣服吗?”当她穿上叶芯制服的那一刻,她微笑着,眼含热泪。
身为法院干警,头顶国徽,身披荣光,肩头是人民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这份职业如此受人尊敬。反观自身,在漫长的从业生涯中,我们的所做所为是否足以承担这份尊敬:一场即将爆发的肢体冲突被方远一句“打赢了进派出所,打输了进医院,要不你们商量商量打个平手?”幽默地化解;面对离婚案件中被吓坏的孩子,方远抱着孩子开完庭,又对父母耐心劝导,这份善意令人动容。这些具备现实原型的做法,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树立了“好法官”的标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
这份答卷
包含着司法工作者的自我审视
一方面,《底线》集中展现了中国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在第一集中,雷星宇案的一审直播触动了在美执业的华人律师徐天,他骄傲地对他的美国同行说:“庭审现场网络直播,这在美国或许不行,但在中国可以。”庭审直播、裁判文书公开、诉源治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自从立案登记制以来,法院的案件量大幅增长,司法改革大踏步前进,疫情以来,法院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这个过程中,司法改革取得了很多突破:线上庭审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无纸化办公能更好保证卷宗安全。
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线上庭审总是掉线”“像唱山歌一样”“导诉机器人没啥用不说,自己在那儿逛来逛去的,还很容易撞到人”……来自官方的吐槽让人忍俊不禁,却恰恰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敢于把问题暴露在阳光下,说明这些问题已经被关注到了,也意味着将来一定能得到解决。这些调侃里,有谦虚求进的态度,亦有对中国司法的制度自信。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我十分感激这部剧。电视剧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有趣、少说教、不惹人厌烦,它打破了法院和法官在大众心中高冷的印象,让群众看到了法官的繁忙、责任、温暖,看到了法院的烟火气。群众了解法院、理解法官,这将有利于司法工作进一步开展。作为基层法院干警,我们也将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公平正义的底线,不惧责任,勇于担当,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供稿:朝阳法院
编辑:麦浩敏 汪希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