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去县城赶集,回来的路上他在一个山洞里捡到一个萝卜和一颗白菜,带回家后让老伴炒起来下饭,却发现这两颗菜并不能吃。
1972年, 河南商丘一农妇坐在院子里洗菜,打算中午炒了下饭,洗着洗着她感觉不对劲,连忙喊来老伴:“你快过来看,这两颗菜不能吃。”
农妇的老伴叫老胡,这两颗菜是他大清早去县城赶集回来的路上捡到的。由于昨晚下过大暴雨,地面很滑,走着走着摔了一跤,不知怎的就跌进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山洞里,当时,这两颗菜就藏在洞的左侧。
老胡心想,这一跤也没白跌,捡到两颗菜今天中午的菜算是有着落了,想着,他就将萝卜和白菜装进随身携带的竹筐里,继续往家赶。
当听到老伴说这菜不能吃时,老胡还一肚子气,明明水灵灵的两颗菜,怎么就不能吃了呢?
老胡从老伴的手中接过那颗大白菜,用手仔细一摸,再扯起一张菜叶用劲一撕,顿时嘴里连连骂道:“谁这么缺德,做了这么两颗菜来骗我!”
既然是“假菜”,那自然是没法吃,老胡憋了一肚子气,辛辛苦苦把它们背回来,结果一口也吃不上。老伴提议:“我看这菜做得这么逼真,或许我们拿去集市上卖,能换回一点钱?”
几天后,老胡再次来到了县城集市上,很快,他的摊位前就围观了很多前来看热闹的老百姓。
大家看着这两颗菜,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来,都纷纷称赞这“造假”技术高超。但是,稀奇归稀奇,谁也不愿意出钱买这些不能吃的东西,那时候农民挣点钱不容易,哪会舍得花钱买这两个“艺术品”回家呢?
最终,老胡还是没能把这两颗“菜”卖掉。没办法,老胡把“菜”带回家后就随手放进了樟木箱子里,就当从来没捡到过什么菜。
90年代初,河南博物馆准备扩建,由于馆品达不到数量,他们开始下乡征集文物。
这天,他们来到了老胡所在的村子,有人告诉工作人员,老胡家有两颗仿真度很高的蔬菜,不知道算不算是文物。
工作人员一听,顿时来了兴致,他们找到村长,向他说明了来意,并提出希望老胡能将这两颗“菜”拿来给他们看看。
老胡非常配合地把压了几十年的“假菜”翻了出来,兴冲冲地跑去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拿着放大镜仔细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两棵“蔬菜”,却是越看越兴奋。
这表面看起来惟妙惟肖,十分新鲜的蔬菜,并不是一般的材质做成的,细观之下,发现竟然是用象牙做的。
经过进一步鉴定,工作人员断定这两颗“蔬菜”出自清朝中期。
现场,工作人员拿出随身携带的皮尺开始测量,萝卜长度约27厘米,在萝卜头部的菜叶上还趴着一只蚱蜢,其腿上的绒毛都看清晰见,可见做工之细,技艺之精。
象牙白菜同样栩栩如生。嫩黄的叶子,像是刚剥下的白菜心,一朵鲜嫩的雏菊点缀其间,菜叶上停着一只红色小瓢虫和一只小蝈蝈,叶子的背面叶脉也是脉络清晰。
这时,工作人员看到这两棵菜上沾有一些污泥,心想,老胡怎么也不洗一下就放到箱子里去了。再仔细一看,这哪是污泥啊,居然也是是经过后期上色制作上去的。如此精湛的做工,让在场看到的人连连赞叹。
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商丘呢?
工作人员分析,看这精湛的手艺,这两颗“菜”应该是宫中之物。几百年前,盗物之人从北京宫中把这两样宝贝偷盗出来后,连夜赶路,这天来到离北京有千里之遥的商丘。不知是不是当时他遇到了什么危险,就把“菜”临时埋在了某个地方。
这一藏就藏了几百年,由于暴雨造成了洞穴坍塌,因此,所藏之物也就被老胡无意中捡到,这真是天大的缘分。
最后,工作人员告诉老胡,这两颗“菜”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试探他是否愿意上交。
没想到纯朴的老胡竟说:“这本来就是国家的东西,不给国家给谁?”
工作人员很感动,提出可以给他一些补偿。老胡一开始坚决不要,最后有个村民喊道:“老胡,你就收下吧,这钱你拿回家也可以给老伴看病。”老伴这几年来身体一直不太好,就是心疼钱,忍着一直没上医院检查。
听到村民这么说后,老胡才最终收下了工作人员递给他的800块钱。
如今,这两棵象牙制作的蔬菜已被评定为我国一级文物,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看看,古代的能工巧匠的智慧实在是让人为之叹服。#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