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2022年09月27日14:32:09 资讯 1134

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在早期的时候,亦是北伐战争中一位响当当人物。正是因为他在北伐前一直致力于两广的统一,才最终奠定了北伐的基础,保证了国家独立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但就是这样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生活中,却并没有成为一位好丈夫、好父亲。李幼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对父亲抱有怨怼。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1990年,在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的百岁宴上,他的长子李幼邻更是直言:“我的母亲活了一百岁,足足守了70年的活寡啊!”说到这里,李幼邻禁不住泪流满面。

那么,李宗仁究竟做了什么,让自己的长子尤其不满?李秀文守活寡又究竟为何?我们不妨来看看。

突发疾病、峰回路转

提到李宗仁的夫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郭德洁,但实际上李宗仁还有一位明媒正娶的发妻——李秀文。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李秀文出生在1891年广西临桂县两江镇的一个农家,她的家乡也是两江流域著名的稻米之乡。李秀文父亲李正欣与妻子杜氏,共育有2男4女,李秀文因为在姐妹们排行第四,家中一直唤她四妹。李秀文这个名字是成婚后,李宗仁为她娶的。

李秀文在5岁的时候,突然病倒了。她的母亲起初以为是普通的受凉,并未放在心上。直到李秀文一连几天滴米未进,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父亲李正欣抓紧时间到林头村为她请来了一位小有名气的郎中,这个郎中就是李宗仁的祖父李如玺。

在李如玺为李秀文摸过脉后,给她开了几副对症的药,说病情并不严重,只要好生照料就行。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然而,李秀文吃过药之后,却没有丝毫的好转。由于家里过于贫困,根本无法再为她继续治疗。因此,李秀文的父母,含泪将她安置在破旧的灰屋里,等咽气后再将她掩埋。

被抱到灰屋里的李秀文,昏迷了整整一天一夜,也许是她命不该绝,也许是大夫开的药开始发挥了作用,李秀文的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李秀文在昏迷了几天后,终于睁开了眼,一张口就是要吃饭。

李秀文的父母早已做好女儿离开的准备,谁知峰回路转,竟然痊愈了!她的父母惊喜极了,连忙给她端来米汤,李秀文狼吞虎咽喝了两大碗才缓过来。李秀文突然痊愈的事情一经传开,惹得众人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说李秀文命不该绝,此后必定大富大贵。

起初,李正欣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但村里人说得多了,李正欣也就慢慢地相信了起来。正巧村子里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看到李秀文的面相后大惊。随后要来她的八字一算,惊喜地告诉李正欣:“我行走江湖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命,你家这个女娃娃,是个贵人啊!”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李正欣听了这话大喜,不但对算命先生好生招待,此后对李秀文更是十分疼爱。李正欣对李秀文疼爱不过月余,妻子再次传出怀孕的喜讯。十月怀胎,李正欣妻子诞下一个男娃。一举得男的李正欣,又把这份功劳归结到了女儿李秀文身上。

李秀文就这样带着算命先生说得“好八字”,一点一点出落成了一个貌美的少女。按照当时的习俗,女子在16、17岁的时候,就要许人家了。但李秀文却因为八字极好,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直到李秀文19岁时,才与林头村的李家小子李宗仁合上了八字。

李宗仁家里一听说李秀文不但是个有福命,更是心灵手巧、极为勤劳,便上门求亲。但李正欣与妻子,对李宗仁家却并不满意。李宗仁的长辈实在太多了,夫妻俩担心秉性温和的李秀文受欺负,但考虑到女儿已经19岁了,再留在家里必定会有风言风语,于是一直在犹豫。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见到李正欣夫妇为李秀文这般考虑,李秀文的嫂子坐不住了。心想:谁家的姑娘都马上二十了,还在家里养尊处优、备受疼爱的?

李秀文的嫂子出于嫉妒心,开始经常在李秀文面前阴阳怪气。李秀文虽然非常听父母的话,但也架不住嫂子长时间的明嘲暗讽。于是她找到了母亲,告诉她“我愿意嫁,我认命,不再等了。”

见女儿应允,李正欣两人不再犹豫,为女儿定下了这门亲事。值得一提的是,双方一碰面才知道,李宗仁的祖父正是儿时为李秀文看病的那位郎中。

新婚燕尔,恩爱无比

定亲后的两人,很快在1911年正式拜堂成了亲。李秀文与李宗仁的婚礼办得格外隆重,一来是姐姐姐夫们的支持,二来也是父母对李秀文的疼爱。随着一路吹吹打打,拜过堂的李秀文,被送到了洞房里。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在新房里的李秀文紧张极了,她在心里默默勾勒着李宗仁的形象,随即便听到一道沉稳的脚步声——李宗仁到了。

随着盖头缓缓被挑开,李秀文也看到了李宗仁俊朗带笑的面孔。李秀文霎时羞红了脸,匆匆与新婚丈夫喝罢交杯酒后,才在李宗仁温和的安慰声中不再拘谨。

喝过酒后,李宗仁为李秀文倒了一杯茶水递给她:“你也喝口茶嘛,今天实在太累了。”李秀文看着面前的李宗仁,抬手接过了茶杯,心想:这人可一点也不像个庄稼汉,相反像极了一位斯斯文文的读书人。

随着两人的沟通,李秀文才知道自己的新婚丈夫,是个在外面读书的洋学生。所以对于丈夫的问询:“你识字吗?”李秀文是难堪的,她艰难地摇了摇头。

本以为会受到丈夫嘲笑的她,紧接着就听到了李宗仁温和的声音:“不识字可不行啊,以后我写信回来你看不出,一些体己话总不能让外人给你念,不识字没关系,我教你便是!”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李宗仁的安慰,让李秀文惴惴不安的心安定了些许。李宗仁也做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了李秀文的启蒙老师,教她读书写字。

李秀文先学的并不是三字经之类的幼童启蒙文字,而是两人的姓氏“李”。

在询问过李秀文的意见后,李宗仁为妻子改名“李秀文”,李秀文这才摆脱了“李四妹”这个称谓。

那时的李宗仁,虽然在广西陆军小学堂学习,但每逢节假日,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回来与李秀文团聚。

1912年,李宗仁又进入了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被安排到南宁将校讲习所任准尉见习官。不久后便上了战场,顺利从一个小小的少尉,升到了营长。1917年,李宗仁见战局稍缓,便将妻子李秀文接到了自己身边。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李秀文风尘仆仆地赶到营部,终于见到了一别多年的丈夫。两人多年未见,但却没有丝毫生疏,生活一直和和美美。1918年2月,李秀文在新会生下了两人的长子李幼邻。

李秀文产子当天,激动的李宗仁在听到孩子呱呱坠地后,毫不犹豫地进了产房。在那个年代,产房是“污秽之地”,男人进了便会倒大霉,所以很多人对此极为避讳。

看着丈夫着急地冲进产房,李秀文虽然觉得丈夫不应该进来,但心里依旧如蜜糖甜。此后李秀文带着儿子,一直跟在丈夫身边,直到1920年,两广战争爆发。

卧榻之上,已有新人

战争起初,李秀文依旧是随军的,但随着战争愈演愈烈,李宗仁实在无法分心照顾妻儿,于是将妻子送回了老家。然而在1923年的冬天,李宗仁带着部队驻防桂平,却经人介绍娶了郭德洁。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李宗仁新娶的消息,李秀文是从公公婆婆嘴里知道的。婆婆宽厚,坚定地站在李秀文这边,他们得到消息后,生怕李秀文受到冷落,便给李秀文出主意,让她抓紧时间回到李宗仁的身边,挽回丈夫的心。

李秀文一时之间愣在原地,这个消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她安慰自己男人都是三妻四妾,但泪水却早已滑落面颊。李秀文在短暂的崩溃之后,带着儿子李幼邻来到了桂平。

李秀文到的时候,李宗仁早早地就等在门口。见到妻儿,他如同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笑容满面地抱起儿子。李宗仁亲亲儿子的面颊,随后亲切地拉起李秀文的手,带着她走进了家门。看着丈夫毫无芥蒂的样子,李秀文的心又酸又痛。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这时从楼上下来了一位身材曼妙的年轻女子,李秀文打量着眼前的女子,猜到了来人正是自己丈夫的新妻——郭德洁。

郭德洁为人大方,脸上一直挂着温柔的笑意。她动作轻柔地给李秀文倒了一杯茶,随即便想伸手接过李宗仁手上的李幼邻。可李幼邻认生,不肯给郭德洁抱,一时之间气氛极为尴尬。

李宗仁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最终开口:“我娶德洁,是为了身边有个照应。这边应酬多,正好你也能乐个清闲,好好照顾幼儿。”

李秀文听到这话,心里虽然难过,但从未对丈夫使过性子的她还是妥协了。她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缓缓抬头看了一眼丈夫,最终还是点头了。

李宗仁见此颇为满意地开口:“这就对了,一家人嘛不能见外。她叫德洁,虽然年轻,却是个懂礼数的女学生,你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她。”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听了丈夫一句一个“年轻”,一句一个“学生”。李秀文的心如同泡在苦水里,但她不懂争辩,自此之后三人便带着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那时的上流太太圈,对于郭德洁这种后来上位的女人是看不上的。所以两人虽然没有过多交流,但外界的流言蜚语与两人的关系,就注定了两人不能和和美美下去。那时的宴会,如果李秀文出席,心高气傲的郭德洁绝不出席。

不仅如此,郭德洁平日里对别人说起李秀文时,经常称她为“乡下婆”。

郭德洁编排李秀文“乡下婆”的话,也传到了李秀文的耳朵里。两人的矛盾一触即发,在两人中,李宗仁出于各种考虑,选择了郭德洁。面对发妻,他只留下一句:“带好幼儿,日后绝不亏待你!”

李幼邻:金钱买不来陪伴

所以在年幼的李幼邻眼中,父亲李宗仁在自己五六岁时,就娶了广西桂平佳丽郭德洁。即使那时桂系军阀的上层都提倡“平妻制度”,所以自己母亲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小孩子的心思何其敏感,从父亲的言语和行为中,他很快就意识到了——新欢已经代替了母亲。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作为儿子的李幼邻理所当然地站在母亲这边,但对于父母之间的感情,他是无能为力的。他只能就这样看着母亲在此后的漫漫人生中,过着孤单的生活,承受着表面光鲜,实则孤苦的命运。

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在很早之前,就在李幼邻的心里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父亲每个月都会派人给母亲和自己送钱,但金钱怎么能够替代的了亲情的陪伴?李幼邻心里明白,母亲的后半生只有他了。

有人会说,为何李秀文不能选择与丈夫李宗仁离婚呢?

要知道,李秀文自小接受的是传统的文化教育。作为旧时代的女子,走出传统道德的掣肘,实在是太难了。李秀文没有勇气和力量,去选择离婚,所以她只能接受这样的命运。

李幼邻自幼便知道母亲的观念,因此他从未去强求过母亲做出什么改变。只是尽力的用自己的方式补偿母亲,李幼邻后来定居美国之后,就想尽办法将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1990年,李幼邻在母亲诞辰100周年上,提起母亲的婚姻,李幼邻一语道出李宗仁对母亲李秀文的亏欠:“我的母亲活了一百岁,却足足守了70年的活寡啊!”

1965年,李宗仁决定回国。在离开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长子李幼邻与李秀文。

所以在离开前的一个月,李宗仁见了两人最后一面后,李宗仁告诉李秀文:“我这一辈子都是四海为家的,没想到我也有思乡的一天。你再下去也是痛苦的,不如等我回去之后,也找个机会回国吧!”

对于李宗仁的话,李秀文也是有着自己的考虑。作为一个中国人,她又怎么会不想家?不过李秀文并不着急,她有一种预感,自己终究会回到那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1973年,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李秀文终于踏上了自己离开24年的土地。自此,李秀文再未离开过家乡。作为儿子的李幼邻虽然身处美国,但也会经常来看望母亲。

李秀文的晚年生活,极为安逸。她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满了各类的瓜果蔬菜,在每年八月的时候,还会亲手给儿子制作一批辣椒酱,让儿子在美国也能吃到地道的桂林味。

李宗仁长子李幼邻,在母亲李秀文百岁宴上痛哭:我母亲守活寡70年 - 天天要闻

1992年6月18日,102岁的李秀文过完了自己“尊贵”又孤独的一生。得知李秀文老人离世的消息后,社会各界人士为李秀文老人举行了隆重的吊唁仪式,以纪念这位不平凡老人。

小结

李秀文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从1891年到1992年,她在这102年的人生里,可谓是又幸福又悲哀。从年少与李宗仁相爱,再到丈夫再娶,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还是晚年在国内的这段闲暇时光。

李秀文的知足常乐、儿子李幼邻的贴心照顾,正是李秀文长寿的秘诀。母子连心,不外如是。

两人之间的母子情分,至今让人为之动容。

资讯分类资讯推荐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 天天要闻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陈建州风波牵连多位明星#近期,台湾省艺人陈建州性骚扰事件越演越烈,已经有三位女艺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涩会美眉妖娇出来指控陈建州对她们的性骚扰行为。陈建州妻子范玮琪则发文力挺老公。范玮琪发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带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 天天要闻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赴欧劳工上船前消毒洗澡,发放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还统一配置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并在离国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军训。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 天天要闻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头条创作挑战赛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记#​#电视剧向风而来行征文#​最近我右侧的眼睛好难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觉看东西不太清楚,视力下降很明显,头也晕晕的,闷闷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阳后有没有这个症状。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 天天要闻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我有一个姓于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于。老于今年五七多岁,北大毕业,清华读的硕士,北师大读的博士,妥妥的学霸。他现在是一家厅级单位的副总工,待遇也不错。在我们这些人眼里,那可是人中龙凤,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后,大家照例吹捧这位学霸朋友。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 天天要闻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街上有那种卖字画的店铺,这种店铺非常的少,因为懂画的人也少。店铺的老板是个爱画之人,不是名家的画,只要是画的好,价格合适,他也会收下,或者帮忙寄卖。王立是一名没有任何名气的画家,经常会拿一些画到店里寄卖,几百到几千的价格都有。这一天,王立又拿来一幅画,说是要寄卖。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 天天要闻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节目被网友们重新翻出来,比如《今日说法》,网友们甚至还列出了必看节目单。说到必看的“电子榨菜”,网友们纷纷调侃起了一档节目,它十分喜欢以农村口耳相传的惊悚故事为开头,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以科学的手段解释灵异现象,它就是《走近科学》。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 天天要闻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作者:朱钧贤 摄影:竹叶青“老板,还有什么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时止步,愕然的转过身来。徐文琪将手中的钢笔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视了她们一眼,道:“还有几个问题要对你讲一讲,我们饭店是食品服务性质的,首先必须要求清洁和卫生,还有的是要注意服务态度必须热情周到,使客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