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日三笑。
他,是举世闻名的“现代建筑界泰斗”;是成绩斐然的“当代鲁班”;是不可复制的“传奇大师”。他,活到了103岁,著作等身,不论是健康程度,还是事业成就,都令人羡慕不已。
他,就是贝聿铭先生。
当记者采访,询问他养生“秘诀”的时候,他直言不讳地说,“一日三笑”。
早晨笑,精神焕发;中午笑,快乐持续;晚上笑,安然入梦。
接触过贝聿铭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爱笑是很出名的,笑让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朋友众多。他说,笑,就是生命里的“灿烂阳光”。
笑,是好心态的象征,是好心情的起点。
俞敏洪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笑,是一种放松,悠然自得;
笑,是一种休闲,淡定从容。
笑,驱散了烦恼的尘霾;
笑,赶走了痛苦是阴影。
笑是一剂良药,延年益寿,必不可少。
2
天天锻炼。
年轻时代,贝聿铭先生就是“运动达人”,篮球、排球、羽毛球,样样精通;跳远、跳高、马拉松,都很擅长。
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运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散步”成为他的最爱。
在繁忙的脑力劳动之后,他给自己最佳的解压方式,就是散步。
贝聿铭先生认为,散步是一种放松,一种休息,一种最好的自我调节方式。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说,步行,是我灵感的源泉;也是我智慧的家园。我的很多发明创造,都“诞生”在散步的过程中。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提升免疫力,对于高质量睡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散步,对于贝聿铭先生来说,恰恰就是“适当的运动”。
3
拥抱自然。
《道德经》里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乐山乐水,是贝聿铭先生的一大特点。
儿童时代,父母经常带他郊游,在山清水秀,气象万千的大自然面前,他的兴奋溢于言表。小小年纪,他就表现出对“外面世界”的由衷向往,和无限热爱。
稍微大一点,他就一个人“穷游” ,徜徉于江山如画,流连在自然怀抱。
再后来,他工作越来越忙,旅行休闲的机会逐渐减少,但他骨子里对于大自然的那份热爱,一如既往。
工作间隙,他就忙里偷闲,“因地制宜”地寻找“小景点”,不必名山大川,照样得趣其中。
“生物学大师”法布尔说,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沉浸在自然怀抱,身心放松,物我两忘,这难世界上最高级的养生也不过如此吧?
4
外圆内方。
有一次,贝聿铭先生应邀到清华大学演讲,他在台上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台下掌声雷动。
有人问及他的处世之道,他的回答简明扼要:“很简单,只有一条,那就是向钱学习!”
一语既出,全场静默三秒钟,而后,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来。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贝聿铭先生说的“钱”,指的是我国古代的铜钱,别名“孔方兄”。
铜钱外圆内方,恰恰象征了高明的处世哲学:内心方正规矩,有原则,有底线;外在圆融通达,能包容,善变通。
人生在世,就是不断攻坚克难,超越自我的过程。艰辛磨砺,或者坎坷打击,恰恰是成熟的养料,成长的根基。
“孔方兄“告诉我们,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四通八达。
5
琴瑟和鸣。
贝聿铭先生婚姻美满,一度传为佳话。他与和夫卢爱玲爱情甜美,婚姻幸福,是恩爱夫妻的堪称典范。
从一见钟情,到一生相守,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好时光里,他们夫唱妇随,琴瑟和鸣。
工作上,两人是搭档,配合默契;
生活上,两人是朋友,风雨同舟。
珠联璧合的婚姻,相濡以沫;你侬我侬的深情,羡煞众生。
两个人曾被欧洲媒体评为“最令人羡慕的世界10大名人神仙眷侣”。
有记者采访,问到他们婚姻幸福的秘密是什么,贝聿铭先生以“筷子理论”,加以说明:
两口子过日子,跟中国的筷子异曲同工,一阴一阳,相得益彰;一静一动,妙趣横生。
家,是心灵的加油站;家,是精神的伊甸园。
有了真情滋润,有了深爱陪伴,人就会身心愉快,福寿自然康健。
6
勤学不辍。
70岁以后,贝聿铭先生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到大自然里走走。
青青山脉,悠悠河流,茂密森林,广阔原野……都是他喜欢的去处。
他的行囊里,总有一本书。
说起来这个习惯,是少年时代培养起来的。高高的谷堆旁、暖暖的山丘上,参天大树下,潺潺溪水边,都有过他读书的身影。
在大自然深处,他忘记了一切烦恼,满心喜悦,无比惬意。
贝聿铭先生认为,学习,不只在书本里探索,更要跟自然求证。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
贝聿铭先生爱读书,勤学习,热爱自然。把所知所学融会贯通,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可以说也是他养生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