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健身与学习成了热门话题。但热的程度有所不同,健身属于名副其实的“热”,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以专家推出的《登上健康快车》为标志的健身教育类图书,一直销路不错;二是城市不分大小,健身房成了好多工薪族健身的打卡处;三呢,从城镇到乡村,凡能健身之处,早早晚晚,遛弯、遛狗的,健步、慢跑的,跳广场舞的,打太极拳的,应有尽有,从来没看到过人们对健身如此重视和投入。而人们对学习即“充电”的重视与投入,就相形见绌:不少书店里,虽也常能看到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但那多见于节假日,且里边多是大人领着孩子们淘书(自然,时下人们买书可以网购,未必一定要去实体书店里买)。你再看火车、公交车上,公园的座椅上,成年人手里握的多是手机,少见纸质书。
不是说看手机就不学习,但从手机上获得的知识多呈碎片化,很不全面、系统。所以,一个人八小时之外若只与手机“长相守,不分离”,从严格意义上讲,是算不上真正的学习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要多与纸质书打交道(须知,有很大一部分书籍它是没有电子版的,这种情况下,你就只能去寻找纸质书),多读一些与自已从事的工作对口的专业书,多读读那些能反应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书,借以拓宽自己的人生视野,丰盈自己的大脑。
说不清从哪年哪月起,一个类似绕ロ令的《大学的知道与不知道》的段子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大一时不知道自已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已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意为,大一时,青果一枚,仍像个小屁孩,盲目乐观,以为自已什么都知道,其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因而对知识学问无敬畏之心。读到大二时,随着学业的演进,再看看身边和周围,远比自己优秀的人还在拼命地奋飞,知道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自己所学的东西所掌握的知识不过是九牛一毛,认识到自已不懂的知识太多太多,于是初步产生了“空杯心态”,下决心不断丰富自已的学问和知识。进入大三,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长进,“心”都放在学习上了,慢慢地,学问变厚变深,自己竞然不懂的地方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知道自已不知道:开始有敬畏之心,能够迎接新的认知;知道自已知道:具有一定认知深度,但仍有自己的盲区;不知道自已知道:大智若愚的境界,永远保持空杯心态。以此观照,芸芸众生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四种认知层次“橄榄球”中间的两部分,算是说得过去。处于“不知道自己知道”认知层次的大智若愚者,他们在求知路上那种永远保持“空杯心态”的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永远值得我们称赞和效仿。最不堪最要命也最让人鄙夷不屑的是“不知道自已不知道”的那号人,他们读书少,反而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这种人如果不赶快醒悟,奋起直追,可能有那么一天,他的工作会由别人替他做,报酬会由别人替他领取、享受。
不必讳言,“读书无用论”目前在某些角落某些人群里仍有市场。
你若向他们讲述“充电”使人生得以滋养;通过阅读学习专业书、工具书或理财书等掌握更多技能增加更多收入,有了知识以后,使人生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可以做更有意义、有价值、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只能被迫谋生的道理和远景;谈论起那些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典型,他们会马上拿出身边的某人不读书也挣了大钱,某某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仅能赚点小钱养家糊口的例子回怼你。他们这样做,显然忽视了“不读书成才的概率低于读书者成才的概率”“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但风口很多,机会也很多,只不过,从前那种靠肌肉伸缩决定力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个人要想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你就得通过持久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增强自己的底气,让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强于他人。也许,我们奋斗一辈子,始终还是个小人物,但人生总会给我们更多的选择,起码,我们的生活不会太差。
朋友们!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没有谁会轻易成功:健身时别忘了健脑,给手机充电时别忘了给自己充电哈。
(来源《杂文月刊》草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