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都有赤坎,
台山市斗山镇有条赤坎村;湛江市有个赤坎区,台湾也有赤坎。
“赤”,应该就是赤壁的“赤”,普通话读作:chì。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集韵》《韵会》《正韵》昌石切,音尺。(正是开平人和湛江人读的赤坎的“赤”字读音)。
开平的赤坎古代称为赤墈。
今广东开平市西南的赤坎镇。清雍正《广东通志》卷18:开平县有赤墈墟。
赤坎古镇,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赤坎最初叫“赤墈”,因当地多红土而得名。
康熙十二年的《 开平 县志》 “舆图志”记载:“赤墈墟,趁三、八日,可见,赤坎最初叫“赤墈”,因当地多红土而得名。
赤墈怎么会变成了赤坎?坎是不是墈的简体字?坎和墈不是同一个字,墈是坎的异体字。由于墈的笔划太多,所以,后来用赤坎代替赤墈。
坎kǎn低陷不平的地方,《说文》:“坎,陷也。”
坎在壮语是为墟市,也就是人居住的地方(居住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墟市)。广西田林县壮语言墟市为her4,和坎的广东方言读音ham1或hem3接近。按照语言的发展规律,今日读为h者,古代读为g或k,这种情况今日仍然在方言中存在(如学校的“校”字和猴子的“猴”字,粤语均读为hao,客家话均读为gao;香港的“港”字,读如gong,通行写成kong),
“赤坎”可以理解为能停泊船的墟市或水边的居住点。看看开平市赤坎镇的历史与今日赤坎古镇的地理形势,其实是符合“水边的居住点”这一解释的。
“据《驼驸关氏族谱》记载,关族原籍福建建宁县,入粤始祖为关景器,北宋开宝年间,他于太子东宫左春坊学士位上,因‘以言事奏封失序’而贬职冈州,冈州即新会。任职五年辞官归田,定居新会县如今的司前镇。北宋中后期,其六世孙关兴义从新会迁至赤坎驼驸冈大梧村。明代隆庆年间关氏成为当地旺族。民国《开平县志》有云:‘有乡驼冈,庙水之旁,陇西关氏,族巨且彰。’”
关氏、司徒氏先人初来赤坎,这里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野地。他们同居一岛南北两边。司徒氏在清代顺治年间于东端潭江边开设集市上,逢农历三、八日赶集。
康熙十二年,关氏家族也在驼驸横头岭设立交易地,逢农历二七日开圩。
不久,赤坎设驿所,司徒氏集市越做越红火,于是,关氏家族把圩集也搬到了潭江边,一东一西,两族集市相距不过五百米。
赤坎镇的名字由来是“红土高地”,古镇上环绕着河水,也有水乡之趣。(文/黎洛鹏 聂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