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一词,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所见。据孔丘门人所撰《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称:“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著称。”正如古时也有将“人才”写为“人材”,“口才”抑或写为“口材”。如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十)》有载:“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口材,好谈兵。”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一张嘴,但是有嘴可不一定都会说话,话说得好不好,有没有水平,大有讲究。一言可以邀福,一言也可惹祸。它发挥的作用可实在不简单。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误国”之说,而口才在现实生活中也发挥着很大作用,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口才是多么的重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语言表达的传统,并已充分认识到口头表达在安邦定国、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如我们常说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便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
如果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的话,好的口才则会让你的生活、工作、事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好的口才可使经商者顾客盈门,财通三江;好的口才可以使合家欢乐,其乐融融;好的口才如战鼓催征,雄兵开拔;如江水直下,一泻千里;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
事业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你的口才。好的口才可以使你获得别人的同情、帮助,与人合作,受到他人的赞赏。中国人很早就体会到了公关口才的作用。有俗语为证:“一句话使人跳,一句话使人笑。”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口才重要性的感悟。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大喊:“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话振聋发聩,似狂飙突起,令人热血沸腾,奋力相随。可见,“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中国历史上,善辩之士甚多:晏子使楚,名扬千秋;苏秦善辩,穿梭六国;孔明机智,舌战群儒;解缙巧对,传为美谈。
在西方国家也有相通之处,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塞罗具有非凡的演说才能,他能把演讲的社会作用推广到惊人的程度,并凭着自己的一张利嘴跻身政界,成为罗马的检察官和执政官。
18世纪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发展很快,议员皮特有第一张铁嘴”之称,其演讲仪态雄伟、声音洪亮、言辞激越、感情充沛,这种非凡的口才使他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政敌,并赢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跃成为英国首相。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里,企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会策划营销、沟通管理、交际公关和创新的人才,而好的口才就是这些能力的展示!
俗话说:一手漂亮字,一口漂亮话”是人出门在外的两块敲门砖”。那意思是说,有此两项过硬的本领,赢得人家的好感。可见,会说一口漂亮话在人们的谋生生涯里是多么重要。
社会有分工,而且越来越细;学问有许多,而且越来越多。一个人在某一项专业和工作上有所擅长,能发挥作用,就算是人才。会看病的医生、很能干的会计师、做出成绩的编辑记者、创造纪录的运动员、胜任工作的资料员以及烹饪高手、摄影师、杂技演员等都是人才,但他们未必都有出色的口才,可见,是人才未必有口才;然而,有口才却必定是人才,而且是优秀的人才和难得的通才。
为什么说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呢?因为口才的能力比任何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活动更能促使个人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更能促进一个人心智积极、自信主动、开发潜能、才思敏捷,并善于人际交流、心灵沟通。换句更简明的话来说,口才主要不是口上之才,而是个人整体素质和交流能力的体现个真正有口才的人,其整体素质较高,其交流能力较强,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