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清明假期,在打点好家里的一切后,忙里偷闲去电影院看了“国民妹妹”张子枫的新电影《我的姐姐》。
这是继《你好,李焕英》后,又一部由女性编剧、女性导演打造的大女主电影,而且在故事上走的是现实主义风格,更具时代性、社会性和话题性。
虽都是女性和亲情的话题,两者的风格却完全不同。
《你好,李焕英》更多是在和年轻的母亲一起生活过后,内心的一份理解和感动。
而《我的姐姐》则是通过现实事件,揭露了女性困境的刺痛。
有关结局以及剧情的合理性不做评价,但其中展现的问题,真的非常值得深思,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1
女主安然出生在一个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在小的时候,父亲因为不喜欢女孩经常会打她。
会为了得到可以生二胎的证明,骗别人说自己的女儿患有小儿麻痹症,让女儿装瘸,不允许她穿自己喜欢的裙子。
甚至在父母的作为中,可以看到故意让安然走失、溺水的嫌疑。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将安然常年寄养在她的姑妈家,被姑父偷看洗澡,被表哥当成沙包打。
从小就明白了寄人篱下的苦,一切的痛苦落在小小年纪的她身上,自己一人默默吞下。
而压倒她和家庭之间的最后一棵稻草,是自己本认为可以自由了,报考志愿时填了北京的临床医学,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结果父亲为了把她留在身边,可以早点挣钱养活家里,偷偷把她的志愿改成省内一家大学的护理专业。
由此安然和家里彻底闹翻,自己边上学边打工,赚取了上学期间自己所用的生活费和学费。
毕业后,本来计划着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可以去北京实现理想,结果现实却给了她重重一击。
在她读大学期间,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他的父母也终于如愿有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儿子。
在没有姐姐的一家三口开心快乐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出安然就简直是个“透明人”。
爱打他的父亲会亲手给弟弟做爱吃的红烧肉,家里到处摆满了三个人的合照,而安然却从未拥有合照的机会。
用弟弟的话说,就是:“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
但一场突然起来的车祸发生,父母双双离世,只剩下了安然和这个没见过几次面的弟弟。
这样原本未来可期的生活里,就凭空多出了弟弟这个“拖油瓶”她的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了。
她需要在自己的未来和弟弟的抚养中做一个选择。
安然选择了前者,毕竟自己从小到大的境遇,和弟弟的关系也非常生疏,做出这种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她也只是个刚毕业,才20出头的孩子,可是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在指责着她的不懂事和自私,更是用“长姐如母”的观点来压制她。
所有的一切就是因为,她是姐姐,一个由不得自己决定的身份,控制她必须接受着一切。
2
其实比起安然,更让人心疼的是剧中的姑妈,她就是因为“姐姐”这个身份,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姑妈也是万万千千被旧思想压迫的女性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上学的时候,姑妈就非常争气地考上了西师俄语系的本科,而自己的弟弟(安然的父亲)只是考上了专科。
但家里一直有着强烈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就把唯一的上学机会给了安然的爸爸。
安然奶奶的原话是:“我什么都要紧着我儿子,你就别想了。”
会在半夜给儿子开小灶,切西瓜给安然的爸爸吃,生怕被女儿看到。
而姑妈作为姐姐,失去上学的机会后就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打工扶持家里。
一个月拿到四五十的工资,要分给弟弟十几块。
本想本着年轻可以搏一搏,和几个姐妹去俄罗斯做生意,可在这个时候安然出生了,刚出国的她就被电话召回帮忙带娃。
养了一对不成器的儿女,照顾着瘫痪在床的丈夫,日常只能靠一个小卖部维持生计。
就连安然父母的葬礼上,也一直是她在忙前忙后地张罗。
一辈子都习惯地围着家庭、孩子、亲人转,都是因为自己一直被冠在“姐姐”这个称谓下,自己就该这样,所有的奉献和牺牲就是理所应当。
为什么会觉得姑妈比安然更让人心疼?
面对命运的不公,安然至少还会说不,还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反抗。
还会怒吼到:“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明明做错事情的不是我,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算?”
而姑妈面对自己的命运从来都是逆来顺受,觉得一切都是自己作为姐姐应该的。
常说的就是那句:“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而姑妈的形象更是多少原生家庭中姐姐的原型,也戳中了中国式家庭中的痛点。
“姐姐”是一个特别的地位标签,父母之下,亲人之上。
然而女孩和男孩的地位又有着天然的悬殊,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潮里成为被边缘化的悲情角色。
女孩子被困在这样的亲情桎梏中,找不到自救的方式。
3
生活中就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道德绑架:
“你是姐姐,怎么可以和小孩子抢玩具呢?”
“你是姐姐,给弟弟玩一会儿怎么了?”
“你是姐姐啊,怎么这么不懂事?怎么就不能让让弟弟?”
因为一声姐姐,就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就该做出让步,永远为了弟弟妹妹着想。
在一部纪录片《姐姐》中,就记录了一个女孩,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被设定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蕊蕊,她的母亲在医院生了一对龙凤胎。
父母认为女孩子可以照顾男孩,就在出生的那一刻,蕊蕊就被认定是姐姐。
本来两个人前后被生产出,也就几秒钟的差别,却因为这个决定两个人的生长轨迹完全不同。
从小父母就告诉她要照顾弟弟,什么事情都是弟弟优先,作为姐姐要让着他。
蕊蕊其实是喜欢画画的,可是得陪着弟弟玩国际象棋。
玩游戏明明是弟弟耍赖皮,自己忍不住朝弟弟发了火,被骂的却永远是她。
哪怕弟弟当着父母的面,指着她说:“把她杀了,把她杀了。”
她也只能暗自生气,不敢有任何的反驳。
妈妈会拉着弟弟讲悄悄话,爸爸会帮着弟弟指责她,她只能自己对着镜子找存在感。
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蕊蕊会努力的做家务,想办法帮到妈妈,可是也并没有达到她想要的效果。
这样的差别对待,早就在她的心里形成了不被关注、不被爱的想法和观念。
既然自己不被重视,蕊蕊就想到用叛逆、任性来博得关注,让大家看到她的委屈。
而父母就只看到了她的不好,没有考虑到她所想要的,还一再地指责她性格古怪、疑心重。
自己明明已经那么努力的做到懂事了,为什么还是得不到该有的夸奖、父母的喜爱?这一直都是蕊蕊心里最疑惑的问题。
她是姐姐,但她也只是个孩子,也需要爱与被爱,而不是因为所谓的责任抑制自己。
都说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糟糕的童年却要用一生来治愈,每次在回想自己的童年时,那一定也将是内心永远的缺失。
4
我曾经看过毕淑敏的一句话:
“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我们总是喜欢去点缀别人的风景,仰望别人的天空,而忽略了自己内心想要的,总把别人的看法看得很重的人,是活不出自我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管他是哥哥、姐姐,或是弟弟、妹妹,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应该受到同等的爱与关注。
所以家长也该平衡好心态,在生育孩子之前就该想到男孩、女孩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事儿,孩子的出生本来就是爱的延续,无关乎性别。
对于打算要二胎的家庭更要慎重,自己是否可以努力地做到一碗水端平。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活成自己,不会为自己的出生感到抱歉,或受尽委屈。
更不要一代又一代地重复同样的悲惨命运,每个人都有享受爱与被爱的权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