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20C垂直起降战机首飞了?全国军迷都激动了。

“图穷匕见”,咱歼-20开始出垂直起降机型了?

这两天一张疑似“中国歼-20C垂直起降型试飞”的照片出现在网络上

背景模糊,角度刁钻,但尾喷嘴下偏、背部“升力风扇”开口清晰可见,迅速引发大量转载和猜测。

这张图最早出现在一位军事类自媒体账号上,看起来就像是偷拍现场试飞时抓拍的画面。

但问题是画面太糊,信息太少,反而更像是有意营造悬念。

仔细对比,有人发现这架所谓的“歼-20垂直起降型”与《现代战舰》这款手游中的“歼-26精卫”几乎一模一样。

连挂载的导弹型号、机身比例、甚至背景色调都对得上

游戏中这款“歼-26精卫”早在2023年就上线,是一款幻想中的垂直起降隐身战斗机,能在“天津号”虚构航母上起降,还能挂载鹰击-83KH、雷石6等导弹。

很显然,这图不是试飞现场,而是游戏截图。

但这并不是第一次。

过去十多年,“歼-18”“歼-26”“231工程”等名字频繁出现在论坛、贴吧、视频平台。

2011年《朝日新闻》还曾发文称中国“歼-18”已试飞,速度2.5马赫,作战半径2200公里。

结果十多年过去了,没有照片、没有原型机、没有项目编号,更别提服役。

这类“神秘型号”频繁出现,背后其实是公众对中国海军航空力量的高度期待。

尤其是075两栖攻击舰服役后,很多人都在问:没有垂直起降战机,它不就是个“直升机母舰”吗?

但真正的答案其实早在2024年就已经给出。

那一年中国的076型两栖攻击舰正式下水。不同于075的滑跃甲板,076的甲板上直接配备了一条电磁弹射器和三条阻拦索

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是一艘能起降常规舰载固定翼战斗机的两栖攻击舰。

对标的不是F-35B,而是美国的“美利坚”级。

中国直接跨越了“垂直起降”的阶段,用电磁弹射解决了舰载战斗机运作问题。

这不是技术路线错配,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的选择。

垂直起降战机的最大优势是不用跑道,可以在简易平台上起降。

但代价也很大——推力冗余、航程缩水、挂载受限、维护更复杂。

F-35B用了十多年才算“啃”下来这块硬骨头,但至今仍因结构复杂、出动率低、后勤压力大而饱受争议。

2021年英国皇家海军的F-35B就在“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滑出了甲板,直接坠海。

没有哪个国家能轻松驾驭垂直起降战机,更别提将它纳入大规模体系。

而中国显然是在用另一套逻辑推动舰载航空体系的升级。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其实真的尝试过做垂直起降战机。

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个代号叫“歼-6四号任务”的项目。

这不是玩笑而是中国军事航空最早期的一次认真尝试。

当时的设想是,在歼-6战斗机基础上安装升力发动机,让它具备短距或垂直起飞能力,目标是模仿苏联的雅克-38。

但结果呢?

推重比解决不了,飞控系统不成熟,热流分布没法控制,最终项目在1985年前后被悄然终止。

这段历史并不光鲜但很真实。

它说明中国不是没想过垂直起降,而是在走过那条路之后,知道这条路不适合自己。

今天电磁弹射系统、歼-15T舰载机、歼-35隐身舰载机、岛礁机场建设……中国的海军航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南海岛礁上早就修好了3000米级别的跑道,轰-6K都能轻松起降,还需要垂直起降战机吗?

这些基础能力,早已覆盖了当年设想中垂直起降战机的“战术空缺”。

再看舰载战斗机方向,歼-15T已完成地面弹射测试,未来将成为福建舰的主力战机。而歼-35也已命名,进入持续优化期。

这两款战斗机的存在,说明中国舰载航空的发展已经明确走上“常规起降、大载弹、重压制”的路线。

没有必要为一个早已被现实绕开的技术路径,重新开一道口。

当然技术储备仍是必要的。未来有没有可能推出短距/垂降战机?也许有。但它不会是现在,也不会是因为一张模糊的图片。

结语

网传不是答案,甚至不是问题。

一张游戏截图引发热议,背后其实是不少人对中国军工“下一步”的期待。但真正的建设不靠截图,也不靠想象。

歼-20C垂直起降型没有试飞,也没有首秀。

参考资料:

军武次位面2025-05-22全网热议!中国歼-20C垂直起降战机首飞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