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俄军出手了!爱沙尼亚油轮突遭扣押,北约火速解救失败

欧洲就是由50%的小国和50%不知道自己是小国的国家组成的。

德国前总理的话至今想来仍旧是至理名言!

5月18日凌晨,爱沙尼亚油轮“北方之星”号在加里宁格勒西南方向约30海里的国际水域,遭到俄罗斯海军拦截。

主力舰为俄海军“机敏号”护卫舰,伴随两艘高速快艇接近目标,并在15分钟内完成控制、登船、改向三部操作。

随后,“北方之星”被带入俄罗斯海域,靠泊加里宁格勒军港。

换句话说,爱沙尼亚的船和俄罗斯回家了。

俄罗斯没有公开说明详细扣押理由,仅强调“该船存在进入俄方管辖区域的嫌疑,相关调查已启动”。

俄罗斯反应迅速,无一枪一弹,就完成了这次定向扣押行动。

那俄罗斯无缘无故扣爱沙尼亚的船干什么?

其实这件事你不能孤立的看,得和14日针对俄罗斯发生的一起未遂事件联系到一起。

当天,一艘俄罗斯注册的油轮“涅瓦号”在驶近爱沙尼亚专属经济区时,被爱沙尼亚海警锁定。

官方理由为“环境安全审查”,准备强行登船检查。

但俄方监测系统提前侦测到异常信号。

波罗的海舰队当即启动快速反应程序,调派两艘干扰艇和一艘中型护卫舰向目标水域靠近。

当爱沙尼亚巡逻艇准备实施拦截时,俄舰主炮完成锁定,电磁干扰随即覆盖海警通讯频道。

爱方船只被迫中止操作,现场未发生直接对峙,但意图扣押“涅瓦号”的行动明确失败。

俄罗斯国防部事后通过外交渠道向塔林传达抗议,指出该行动“危及国际航行自由,构成公然挑衅”。

但爱沙尼亚坚持认定这次未遂拦截不过是一次正常执法。

双方各执一词,分歧并未弥合,局势反而逐渐升温。

俄罗斯海军在事件之后48小时内,将波罗的海舰队战备等级提升至二级。

与此同时,加里宁格勒和圣彼得堡的远程雷达系统开始连续运作。

爱沙尼亚国内可能觉得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对这一切并未高度警觉,直到5月18日凌晨,“北方之星”号遭遇反扣,局势才骤然紧张。

爱沙尼亚方面第一时间通过北约通报危机。

北约快速应变,部署在立陶宛的“忠诚号”护卫舰与两架美制F-16战斗机在数小时内赶赴现场。

但为时已晚,俄舰已带船进入俄海域,行动完成。

北约战机在空中短暂停留后被迫返航。

面对行动失利,北约仅发布一则简短声明,称“对局势保持密切关注,并敦促俄罗斯在国际法框架内处理相关事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上反制之外,俄罗斯还展开了同步的空中施压。

据爱沙尼亚方面通报,当日两架苏-35S多用途战斗机从加里宁格勒空军基地升空,在接近立陶宛防空识别区的边界进行战术演练。

飞行高度约1500米,曾一度距离北约空域不到8公里。

北约出动驻扎在扎克尼艾空军基地的F-16实施拦截,但未能迫使俄机改变航向。

苏-35执行“伴飞式压制”,一度进入战斗编队状态,对F-16实施雷达锁定,但并未开火。

整个飞行持续约27分钟。

随后俄方战机转向北撤,未造成空域入侵,但行为本身已构成高烈度军事示威。

结合18日凌晨的海上扣押,俄罗斯这一系列军事行为也能看出其高度协调性与反应能力。

塔林方面也不敢再小看这次件事。

爱沙尼亚议会召开紧急闭门会议,总理卡娅·卡拉斯面对媒体回应时语气明显收敛,表示“当前不宜扩大冲突,将通过外交和国际组织渠道寻求解决”。

但国防部长公开要求加强与北约协调,提升波罗的海空防等级。

而在野党则批评政府“判断失误”“战略误导”

俄罗斯还没有其他动向,爱沙尼亚内部就抓挠起来了。

而俄罗斯方面态度也很强硬。

国防部发言人在莫斯科举行的简报会上指出:“俄罗斯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捍卫本国航运安全。”

克里姆林宫并未就释放“北方之星”一事作出承诺。

俄方很可能借此强化在加里宁格勒区域的海上控制权,并为未来相关外交博弈增加筹码。

另外,这次事件背后的时间点也值得注意。

自5月10日起,北约便在波罗的海沿线举行代号为“波罗的防线-24”的联合演习,参与国包括美国、英国、挪威以及波罗的海三国。

本轮军演中重点科目即为“模拟封锁与突破”。

俄罗斯认为此次军演意在测试其海上通道应急响应能力,因此早已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扣押“北方之星”被视为对北约演习“实战化反击”的一部分。

目前,“北方之星”号仍停靠在加里宁格勒港内,船员被单独安排住宿接受问询。

爱沙尼亚外交部已通过驻莫斯科大使馆提出会晤请求。

但俄方未就释放时间、条件或相关调查进展做出回应。

整个事件尚无降温迹象。

可以说,美国、英国、挪威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的“海上大考”,俄罗斯满分通过了。

就是不知道后续爱沙尼亚又该如何收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