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刚在印巴冲突里栽了个大跟头,阵风战机被中国造的歼-10CE给干下来,脸都丢尽了!
憋了才六天,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就把火撒到中国头上,直接封禁了新华社在印度的社交账号,说是传播“假消息”,其实就是看中国媒体揭了他们的老底,心里不爽。
可这封禁怎么刚闹腾一天就解了?莫迪到底想干什么,这出戏又要怎么唱下去?
文案:凤梨 编辑:凤梨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印度“朱砂”行动说起,这场失利不仅暴露了印度空军的短板,也让莫迪政府在国内的威信受到冲击。
印度国内的反应可想而知,民众对军方的表现议论纷纷,有人质疑高价采购的阵风战机到底值不值,有人开始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对比。
印度军方虽然嘴硬,宣称战果“未定”,但停火协议的签署已经说明了一切——印度没占到便宜,只能灰溜溜地收手。
这场失利对莫迪政府的打击远不止军事层面。
莫迪上台以来,一直以强硬形象示人,强调印度的大国地位和军事实力。
如今在宿敌巴基斯坦面前栽了跟头,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民众的不满开始发酵。
为了稳住局面,莫迪政府急需转移视线,找到一个能让民众宣泄情绪的出口。
而中国,这个在冲突中看似“幕后”的国家,自然成了目标。
于是,没过几天,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封禁了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两家中国媒体在印度境内社交平台X上的账号。
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这些媒体传播了“巴基斯坦的宣传内容”和“未经证实的信息”。
这话一出,立马引发了热议,毕竟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影响力非同小可,封禁它的账号可不是小动作。
但让人意外的是,封禁刚宣布没多久,新华社的账号就悄无声息地被解禁了,另一家媒体的账号却依然被限制。
这前后的反差,透露出莫迪政府的微妙心思。
封禁中国媒体的决定,表面上看是莫迪政府对中国的不满,实际上却是国内政治压力的产物。
中国媒体,尤其是新华社,在报道印巴冲突时没有顺着印度的官方口径走,而是选择了客观陈述事实。
新华社的报道提到巴基斯坦在空战中的表现,点出了歼-10CE和霹雳-15E的角色。
这些内容虽然中立,但在印度国内的语境下,却像是揭了莫迪政府的伤疤。
印度政府当然咽不下这口气。
莫迪上台后,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被一再放大,任何被认为“有损印度形象”的报道都可能成为靶子。
新华社的报道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印度,但它的客观视角让莫迪政府觉得颜面无光。
更何况,中国提供的武器在冲突中让印度吃了亏,这让莫迪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更加复杂。
封禁中国媒体的账号,既是对外表达不满,也是对内安抚民意的一种手段。
但这事没那么简单,莫迪政府虽然封禁了中国媒体,却没敢把事情闹得太大。
封禁的理由小心翼翼,只说是传播了“不可靠信息”,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直接扣上“政治宣传”的大帽子。
莫迪政府显然掂量过后果,所以在封禁一天后就迅速解禁了新华社的账号,摆出一副“点到为止”的姿态。
莫迪政府的这一系列操作,背后藏着深深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印度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优势心知肚明。
歼-10CE和霹雳-15E只是中国军工的冰山一角,解放军自用的歼-16、歼-20等战机,以及更先进的导弹系统,性能远超出口型号。
如果连巴基斯坦都能用中国提供的装备让印度吃瘪,那印度军方面对解放军时,几乎没有胜算。
这种实力差距让莫迪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格外谨慎,不敢轻易挑起正面冲突。
另一方面,莫迪政府又必须在国内维持强硬形象。
印巴冲突的失利已经让莫迪的领导力受到质疑,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国内的反对声音可能会更响
于是,封禁中国媒体成了一个折中的选择——既能对外展示态度,又不至于彻底得罪中国。
解禁新华社的举动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莫迪政府不想让事件升级到外交层面,宁愿在国内舆论场上“做做样子”。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场风波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其实有限。
中印关系近年来本就不温不火,边境问题、贸易摩擦时有发生,但双方都保持了克制。
这次封禁事件虽然让中国媒体成了靶子,但印度政府的措辞和后续动作都表明,它并不想真得得罪中国。
相反,迅速解禁新华社的账号,多少有点“试探后退却”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印度国内的现实限制了莫迪政府的选择。
印巴冲突的失利让印度军方的信心受挫,国内经济和民生问题也让莫迪政府分身乏术。
在这种情况下,挑起与中国的直接对抗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莫迪政府或许可以通过封禁媒体来短暂转移视线,但长久来看,这种小动作改变不了中印之间的实力对比,也无法掩盖印度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尴尬处境。
这场风波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莫迪政府对战败的咽不下那口气。
面对巴基斯坦的胜利和国内的舆论压力,莫迪政府选择了拿中国媒体“撒气”,却又不敢彻底翻脸。
这种矛盾的心态,或许正是印度当前处境的最真实写照。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