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CE击落阵风,台岛内陷入沉默,赖清德改口否认“脱陆入北”

南亚的天空,从未如此刺眼。2025年5月7日凌晨,一场代号“朱砂行动”的突袭与反制,让全球军事观察家屏息——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战机,以霹雳-15导弹为刃,在超视距空战中击落印度空军3架法国“阵风”战机,创下5:0的惊人战绩。

这场现代空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千里之外的台岛却陷入诡异的沉默。当台军视若“救命稻草”的西方装备神话被击碎,当解放军六代机试飞进程加速碾压技术代差,“以武谋独”的虚幻城墙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一、阵风折戟:击碎的不只是战机,更是“台独”心理防线

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战机,曾是印度斥资88亿美元打造的“空中王牌”,更是台军幻影2000战机的“同门师兄”。然而,这场空战中,搭载霹雳-15导弹的歼10CE以160公里外的超视距锁定,让“阵风”未及发射便成火球。法国情报部门不得不承认:“这是阵风首次在实战中被击落。”

对台军而言,这场空战无异于一记重锤。台军长期吹嘘的F-16V“先进航电”、幻影2000的“高速突防”,在歼10CE的体系化作战面前显得苍白。巴空军披露的细节更令台军胆寒:歼10CE在预警机指挥下,与地面雷达、数据链无缝协同,形成“发现即摧毁”的碾压优势。台军内部人士私下坦言:“若歼10CE只是解放军二线装备,我们拿什么对抗歼-20?”

讽刺的是,台军近年耗费巨资引进的美制“海马斯”火箭炮和ATACMS导弹,最大射程仅300公里,却妄称“打击大陆基地”。而解放军歼10CE的霹雳-15射程达200公里,六代机歼-36(暂定名)更可搭载射程1000公里的PL-21导弹,台岛全境早已在火力覆盖之下。

二、沉默背后:台军“心理防线”的雪崩时刻

战报传回台岛,舆论场陷入24小时死寂。这种沉默,是认知颠覆后的集体失语——当被视为“安全保障”的西方装备神话破灭,当发现“海峡守护神”不过是政治宣传的泡沫,台军苦心经营的“以武拒统”叙事瞬间瓦解。

更深层的恐慌源自技术代差的持续扩大。台军IDF战机雷达探测距离仅120公里,而歼10CE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可达220公里;F-16V挂载的AIM-120C导弹射程120公里,不及霹雳-15的一半。更致命的是,台军装备严重依赖美国零部件,战时补给线极易被切断。一名退役台军飞行员透露:“我们的战机就像被拔掉插头的玩具,而解放军的体系是24小时带电的钢铁网络。”

这种绝望在台军内部蔓延成“逃亡潮”。2025年4月,台军爆发史上最大规模退役潮,1565名士官宁愿赔付百万违约金也要提前退伍,甚至6名现役士兵举五星红旗喊话“愿向解放军投诚”。台防务部门不得不承认:“现有装备在首轮打击中生存率不足30%。”

三、赖清德改口:“脱陆入北”沦为笑柄的战略溃败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歼10CE战果公布的次日,曾高调鼓吹“脱陆入北”的赖清德突然改口,声称“从未主张脱陆”,要“布局全球包括大陆”。这种180度转向,暴露出“台独”势力在现实威慑下的心虚。

更深层信号来自美国——几乎同步地,美国国务院官网悄然删除“美台关系”专题页面,抹去“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表述。华盛顿智库分析称:“当歼10CE能轻易击落阵风,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协防台湾’的成本。”

赖清德的退缩,实则是“台独”路线的穷途末路。台当局既想抱紧美国大腿,又惧怕成为弃子;既炒作“大陆威胁”煽动对立,又深知军事对抗毫无胜算。这种矛盾在解放军2025年4月的环台军演中暴露无遗:当歼-20与运油-20组成编队掠过海峡中线时,台军战机连升空拦截的勇气都已丧失。

四、历史的终局:沉默之后的选择

台岛的沉默,是神话破灭后的清醒,更是对生存现实的妥协。当歼10CE证明中国装备足以匹敌西方顶尖战机,当歼-36试飞预示着六代机时代的代差碾压,“以武谋独”已沦为笑谈。

对台湾民众而言,真正的安全保障不在华盛顿的模糊承诺,而在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2025年3月,超过60%台湾青年认为“大陆市场是未来机遇”;同年4月,台积电宣布扩大南京工厂投资——这些选择印证着一个真理:与大陆融合发展才是避战谋福的正道。

结语:硝烟散尽处的历史大势

南亚空战的启示,早已超越军事层面。它用钢铁与火焰证明:任何依赖外部势力、迷信武器优势的分裂行径,终将在国家统一的大势前粉身碎骨。当赖清德之流匆忙改口,当台军陷入集体沉默,历史的车轮正隆隆向前——两岸统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歼10CE的胜利,既是解放军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实证,更是对“台独”势力的终极警示:在14亿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意志面前,任何谋独挑衅都注定是螳臂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