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中的中国军火商机:一门榴弹炮如何赚翻外汇?

1979年2月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对我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是一大考验,在那场边境自卫作战中,越军装备的苏制D-30型榴弹炮,给我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款火炮是1960年代的产物,但是其性能仍然强于当时我军装备的54式122榴弹炮,要不是越军手里的数量不多,炮弹也不充足,否则的话,在双方对轰的炮战中,谁能占上风并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我军北撤后,相关的新式武器的研发开始提上日程。而火炮方面,鉴于D-30优秀的性能,我们对它可谓垂涎三尺。正所谓”想吃冰了,天上下起了雹子“,”想睡觉了,有人递过来了枕头”。就在我们对D-30朝思暮想的时候。埃及在80年代初开始和鹰酱走近,和苏联闹的很厉害,并在之后撕毁了协定。这一时期,中国从埃及得到了大批苏式武器装备,上到飞机,下到枪械,这当中就包括D-30型122毫米榴弹炮。

得到该炮的军工简直如获至宝,马上启动了仿制工作,并于1985年完成仿制,最终命名为“W86式122毫米榴弹炮”。

86式榴弹炮,口径122毫米,身管长:4785毫米,全重3.2吨。射击初速690米每秒,射界上下-7°~+70°,方向射界可360度,最大射速每分钟6~8发,可发射伤榴弹破甲弹、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及反装甲子母弹等多种弹药。使用一般炮弹的射程为18公里,使用底凹增程弹射程可达21公里。86式使用的反装甲子母弹内装30枚子弹、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

该炮由行军状态到战斗状态的转换时间为1.5~2.5分钟,这意味着炮兵在战场上能够快速调整,迅速投入战斗,提高了战场反应速度。

86式122毫米榴弹炮研制成功后,该型火炮最初是作为外贸产品对外出口用的,对外也称”D30式“。国产的”D30式“,拥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射程远(最大射程18公里)、精度高等优点。

不足之处就是它的拖拽方式。当时我军已经制定了构建全机械化陆军的宏伟战略规划,86式榴弹炮显然难以满足这一发展需求。因此,我军除了实验单位和一小部分山地部队装备了该炮外,并未大规模换装。

两伊战争期间,86式122榴弹炮分别卖给了作战的两个阔佬,赚回来的外汇挽救了多少濒临倒闭的军工企业

在出口的同时,军工单位还对W1986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进行了改进。考虑到该炮是三条大架,自重达到了3.2吨,为减轻重量、提高机动能力,曾将86式的炮身和摇架等起落部分(约1.5吨)“嫁接”到国内自研的83式122毫米榴弹炮的炮架(上架和大架)上,形成了一款自重约为2.4吨的榴弹炮方案,但国内军方未装备,而是继续作为外贸商品出口,对外称为D30-3型。

亚非拉的很多地区,都能看到国产”D-30型“的影子。在津巴布韦,至今还装备着早期出口的D30-2式122毫米榴弹炮;在巴基斯坦,中国以最优惠的价格将榴弹炮以及弹药出售给它,并帮助它建成了122毫米榴弹炮弹的生产线,使得小巴从此有了和印军炮兵一较高下的能力,至少在和印军对轰的时候,没有再遭遇过重大挫折。即便是现在,巴军仍然将它作为主力火炮使用。

而国内装备的那些一小部分的86式122毫米榴弹炮则在之后的各种演习中大出风头,其优异的性能和表现令人相当满意。也赶巧了,当时自行研发的83式122榴弹炮掉链子,因此86式122榴弹炮这个本来是出口对外的火炮,一下子就被扶正了,由出口转为内销。

到了90年代,从86式122榴弹炮改进而来诞生出了新式榴弹炮——96式122毫米榴弹炮,它的出现,彻底淘汰了54式系列,成为我军新型制式火炮。甚至在之后的PLZ-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PLL-09式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PCL-09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PCL-161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PCL-171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等装备的身上,或多或少的都能看到一些86式122榴弹炮甚至是D-30的身影。

目前,世界上使用122口径榴弹炮的国家不少,主要集中在亚洲中东北非国家。这些国家手里的122榴弹炮和弹药,基本上都存在弹药数量少,火炮落后陈旧等情况。唯独中国还在对122毫米这个口径的榴弹炮继续研发、生产,以至新品层出不穷,从目前来看122毫米这个口径仍有用武之地,仍将在战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