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空军歼-10cp一举击落5架印度战机已经足够震撼,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已经是巴方“手下留情”的结果。为何巴方会对敌机“网开一面”?印方又将如何“一雪前耻”?
印巴空战告一段落后,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在议会上通报战果,确认了击落5架印度战斗机(3架“阵风”、1架苏-30mki战机、1架米格-29战斗机)的正是巴空军的歼-10cp,同时还透露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信息。
巴铁向中方通报情况,印度多地发现坠机残骸
除了向中方通报了这一情况外,巴外长还表示,印度空军此次突袭巴基斯坦出动了足足75到80架战机,规模远超外界想象。
但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巴方称有机会击落其中的15架,之所以手下留情是不想让冲突闹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才给印度空军留了点面子。
如果说此前还有人会对巴方的这个说法感到怀疑,认为其中有不少水分,那么在印度境内的战斗机残骸被陆续发现后,想必所有人都会认真对待巴方的表态。
尤其是这些“证据”还不是巴方发布的,而是印度媒体主动曝出的,更让巴方的战绩显得“含金量”十足。
目前巴方战报中被击落的5架战斗机,有3架坠机残骸已基本上得到了确认,比如“阵风”战机专用的“米卡”导弹及发射架,基本可以证实印军确实遭受损失,而非虚构战果。
更直观的证据则是印度旁遮普邦霍希亚尔普尔市居民居然见到一片导弹碎片,其上赫然出现了霹雳-15e导弹的特殊标识,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证据链”。
巴军“手下留情”,印军该何去何从
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说巴方这边还能淡定地表示自己“犹有余力”,那么对于印度方面来说,情况就十分不容乐观了。
首先,这再次凸显出印度空军的“万国造”短板明显,巴空军此次能够打出如此惊人的成绩,很可能并非依赖单机性能,而是通过预警机+远程导弹+地面防空系统的协同作战,形成“信息-火力”闭环,而这种“体系化优势”,也正是中国装备出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其次,这轮突袭中印度战机可是具备“先手突袭”和“数量压制”两大优势的,最终却只能被“紧急升空”的巴军反击压制,说明其战术规划存在致命漏洞,如未能有效压制巴方防空系统或干扰预警机。
更“讽刺”的是,印度耗费巨资购买的法国“奢侈品”阵风战机(单机价格约2.4亿美元),却被巴军采购价仅5500万美元左右的歼-10cp压着打,连带着西方装备跟着一块丢人,也打破了外界狂热采购西方装备的“迷信”。
从这个角度来看,巴方保持“克制”反而是对印方更强烈的警告,传递出“若印度执意扩大冲突,巴军有能力造成更大规模的损失”的信号。
大批印度战机飞往印巴边境,印方演习是示弱还是另有所图
当然,巴方想要仅凭一场胜仗就“打服”印度显然也不太现实,刚刚“铩羽而归”的印度空军又调集了“阵风”、“幻影”-2000、苏-30mki等大批战斗机,要在印巴边境开展大规模空战演习。
目前对于印方的行动,外界有两种分析:其一是认为印方想要挽回一些面子,却又不敢再次“以身试险”,只好通过这种炫耀武力的方式示威,实际上反而是一种“示弱”的表现。
其二则是认为印方改换了打法,通过频繁在边境地区挑衅,让巴基斯坦方面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毕竟印军虽然在质量上成色不足,但在数量上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无论印方演习到底有什么目的,有两个难题是其绕不过去的:首先,现代战争强调体系化作战,装备数量优势将被技术代差抵消,刚刚吃过大亏的印军本应对此深有体会。
其次,印度在边境集结大量战机,不仅需持续消耗燃料、维护成本,还会考验飞行员的精力,长期维持这种态势,反而可能因资源分散而削弱其他战场的防御能力,有些得不偿失。
归根结底,印巴作为搬不走的邻居,还是应该尽一切可能避免因误判导致更大冲突,印度若无法反思自身军事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其“威慑”行为可能只会加速其战略地位的削弱。
希望印方能及时认清差距,否则不仅会将自身实力的缺陷全部暴露,还会给“中系装备”增加更多实战表现的机会,推动全球军贸市场向“高性价比体系化装备”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