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还存在弱点?总设计师:中国五代机后向隐身能力还不够

战斗机自从诞生开始,“机动为王”的理念就被确立下来,哪怕进入超视距空战时代,各国的战斗机也不敢放弃机动指标,都在保证航电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本国战斗机的机动性。

然而在空对空导弹性能日益提升的今天,“信息为王”的概念开始兴盛起来。现代战斗机所追求的机动性,说到底都是为了更有效的攻击到对手,同时又不被对手攻击到。但是现代化的空对空导弹性能不断提高,战斗机已经基本不可能通过机动的方式躲避敌方近距离射过来的导弹,而“信息为王”的概念,就是抢先发现敌机、锁定敌机并攻击敌军,谁掌握的战场信息更多,谁就在空战中占据主动,机动性开始降低到次要的位置。

而中国的歼-20,就是一款以“信息为王”概念打造出来的战斗机,以至于总设计师杨伟在之前的演讲中公开表示“歼-20不打算装备矢量发动机”,因为“机动为王”不是未来空战的方式。

只不过一款战斗机不可能设计的面面俱到,即便是歼-20也存在弱点,这一点也得到了总设计师杨伟的确认。在演讲期间,杨伟就表示:“歼-20的后向隐身性能不如F-22,因为歼-20的尾喷口是圆的,而F-22的尾喷口是扁的”。

为什么扁的尾喷口隐身性能要优于圆的呢?这是因为F-22的尾喷口采用了矩形设计,并且末端呈V形,与机身较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将雷达波散射到其它方向。并且矩形尾喷口能够让喷出的高温废气以更快的速度与周围空气混合到一起,有利于降低战斗机的红外信号特征。

相比之下,歼-20的圆形尾喷口与机身的融合就不太到位,也更容易将雷达波直接反射回去,虽然后期歼-20的尾喷口采用了锯齿状处理,但雷达隐身性能依旧不如F-22的矩形尾喷口。并且圆形尾喷口喷出的高温废气,与周边空气混合的速度,也不如矩形喷口喷出的高温废气。所以在后向隐身能力方面,无论是歼-20还是歼-35,都不如采用矩形尾喷口的F-22。

当然,这并不是说明歼-20的总体隐身性能不如F-22,无论哪款性能的战斗机,其气动外形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必须对某些性能做出取舍。而衡量一架第五代战斗机的隐身性能,也不能单独盯着一个缺点来判断总体隐身性能,这等同于“管中窥豹”。

同样以F-22和歼-20为比较对象,许多人都认为歼-20因为有鸭翼,所以歼-20的正面隐身性能不如没有鸭翼的F-22,这就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了。可动鸭翼与机体之间的缝隙,如果处理不好,的确可能对隐身性能造成一定影响,但F-22正面同样存在一些隐身设计败笔,比如F-22的嘉莱特进气道,这种进气道必须设计附面层隔板,因为飞机高速飞行时,紧贴机身表面的薄层空气受到阻滞,流速减慢,一旦进入进气道,会造成进气道内空气流动不均匀,导致发动机工作时发生喘振,轻则导致发动机推力损失,严重则可能导致发动机停车。因此大部分进气道在设计的时候,都需要用附面层隔板来阻止附面层气流进入发动机,然而附面层隔板的设计,会产生空腔效应,导致雷达波反复折射,对隐身性能所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鸭翼。

另外,水平尾翼的设计虽然避免了影响正面隐身性能,但是却对飞机的侧面隐身性能有影响。因为水平尾翼与V形垂尾会出现角反射器效应,被V形垂尾反射到其它方向的雷达波,很容易被水平尾翼又反射回去。而歼-20的鸭翼、主翼、水平尾翼采取了纵向分散布置,对于侧向隐身来说是很有利的。

总的来说,歼-20在正面与侧向隐身方面,可能会拥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后向隐身方面不如F-22。按照总设计师杨伟的话来说,那就是歼-20不是用来逃跑的,以正面迎敌并不需要太重视后向隐身性能。

而且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歼-20执行作战任务一般是在本国领空以及周边空域,后方基本都是己方雷达与援军,所以不太需要加强后向隐身性能。而美国空军是一支战略进攻性空军,很多时候都需要深入他国领空执行任务,在执行完打击任务后还需要返航,因此F-22要均衡各个方向的隐身性能,因为深入他国领空就意味着敌机会从各个方向出现。并且F-22若是后向隐身性能不好,在撤离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被追击的敌机发现。

作为一款空中作战平台,歼-20的设计也许不算最完美的,但绝对是最符合中国空军需求的,其大航程、优秀的超音速性能、巨大的升级潜力,保证了这款战斗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落伍,反观美国F-22战斗机,因为其设计的局限性,导致其并不适合在如今的亚太战场上执行任务,以至于美国现在需要对F-22进行重大升级。

3月28日,据《环球时报》报道,F-22战斗机进行了两项重大升级,分别是增加了隐身油箱、装备了红外搜索/追踪吊舱前者用于提升F-22的航程,毕竟F-22作为一款从冷战时期开始研发的战斗机,假想的作战空域是西欧,那里遍布机场,F-22不需要太大的航程。

后者则是为了弥补F-22的航电缺陷,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的强大,才导致了F-22如今存在航电缺陷。美国强大的航空工业实力,让F-22的技术验证机于1990年就首飞了,生产型号的原型机于1997年首飞,2005年,F-22正式服役。

然而F-22的服役时间太早,导致这款战斗机错过了航电技术井喷的黄金期。中国的歼-20虽然出现时间较晚,但却凭借后发优势获得了许多新技术的加持,比如EOTS光电瞄准系统、EODAS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HMDS头盔显示系统,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让歼-20获得了更全面的探测与攻击能力。比如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的列装,让歼-20拥有了无死角的侦测能力,该系统甚至能够向火控系统提供数据,指引导弹攻击机体后方的目标,这也让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抛弃了“机动为王”的设计理念,去追求“信息为王”的设计理念。

歼-20放弃了矢量发动机,因为歼-20不需要追求极致的机头指向能力,有了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存在,歼-20能够直接攻击各个方向的敌机,根本就不需要将机头指向目标。

然而F-22的航电架构设计年代较早,也没有预留安装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的位置,这就导致F-22空有一身强悍的飞行性能,却依旧停留于“机动为王”的设计理念上,只能依靠一台有源相控阵雷达索敌。

一直到2022年,美国空军才启动了为F-22集成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计划,让F-22具备了被动探测手段。美军之所以急着为F-22配备被动探测手段,也是因为歼-20拥有出色的雷达隐身性能,F-22仅凭雷达很难及时探测到目标。相比较之下,歼-20的红外隐身可能就没有那么出色了,使用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有更高的几率发现歼-20。

此外,使用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不会触发敌机的雷达告警,自身也不会被敌方顺着辐射源发现方位,使用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配合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能够在不触发敌机雷达告警的情况下完成攻击,如果敌机没有配备红外告警装置,直到被命中前都不会察觉到被攻击了。

然而F-22即便配备了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也只能算是稍微弥补了探测手段匮乏的问题,依然无法达到歼-20的航电水平。因为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普遍装备的一种设备,比如苏-27歼-10都在机身上配备了该系统,只能对机身前方的目标进行探测,不能像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那样实现全方位的探测。

虽然世界上不乏一些拥有先进航电系统的战斗机,比如F-35阵风,但是与歼-20相比,这些战斗机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比如F-35在设计时兼顾了许多攻击机的性能,导致F-35的机动性与超音速性能不太理想。并且作为一款单发战斗机,F-35的发动机即便性能强悍,也很难同时满足多种航电设备的用电需求,所以F-35虽然也拥有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光电瞄准系统,也很难与歼-20相比。

阵风战斗机的多用途性能虽然出色,但毕竟不是一款隐身战斗机,过小的雷达尺寸与紧凑的机体,让阵风在雷达功率、升级潜力方面远远不如歼-20。

因此现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歼-20就是目前世界上空战性能最强悍的战斗机,哪怕是F-22,在亚太地区面对歼-20也是底气不足,否则美国空军也不会现在就忙着对F-22进行重大升级了。

更重要的是,歼-20在设计理念上的先进,也证明了中国科研人员的目光非常长远,虽然中国的航空技术更多源自与苏联俄罗斯的合作,但是中国航空科研人员却并未沿用苏俄的设计理念,而是主动探索研究未来空战的发展方向,贴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军方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了一款重型隐身战斗机。

就像一件衣服那样,不能光看衣服的款式、用料以及颜色,最重要的是衣服首先要合身。歼-20的确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后向隐身能力、可能至今都没有装备机炮、机体尺寸太大,但这都是以杨伟总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经过精心测算研究所折中出来的最优方案了。从美国现在着急忙慌的为F-22升级就可以看出来,任何国家都无法研发出完美无缺的战斗机,F-22有F-22的缺陷,歼-20有歼-20的遗憾。

而通过研发歼-20,已经证明中国的航空科研实力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各种子系统也不逊于国外同类设备,中国科研人员的眼光更是长远。歼-20的背后,是一大批精干的科研团队,他们现在的经验、技术与信心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必然会比歼-20更超前、更具威力,等到第六代战斗机出现,大概率就是中国正式领跑军用战斗机发展的年代了,未来战斗机应该如何研发,中国人最具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