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之时,毛泽东再提:“自力更生”的原则

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破坏敌人的铁轨,打造自己的武器。八路军的现代化兵工厂,事实上只是几处隐蔽在太行山的简陋厂房和一座悬于高崖的山洞,掷弹筒是一种轻型火炮,杀伤力大,全民族抗战初期,它让八路军吃尽了苦头。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下令:“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必须有。”很快在太行山的隐秘峡谷中,汇聚了一大批八路军内部的顶尖技术人才,他们在自己的兵工厂黄崖洞里,开始了仿制掷弹筒的任务,反复讲究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后,工程师们犯了难,原料从哪里来?钢是兵工厂最迫切的需要,而日军的铁路,又一直是我们的心头大患。一举两得的办法想出来了,拆钢轨,造武器,仅靠拆下来的钢轨,还是杯水车薪,只能考虑用又硬又脆的当地生铁。留学归来的冶金工程师和工人们一起,采取土洋结合的方法,研制出“火焰反射加热炉”,在加热炉内“走”过一遭,生铁就变得韧性十足且易于加工。炮筒原有的膛线设计,需要精密机床加工,深山中的工程师们另辟蹊径,将炮筒改为滑膛结构,并加长炮筒,加厚筒壁,射程和准确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1941年4月,第一批掷弹筒与炮弹试制成功,射程最远可达700米,到1945年抗战尾声,八路军兵工厂共生产2500门掷弹筒,20多万发炮弹,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火力。掷弹筒无愧于“抗战功臣”的光荣称号。


就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针对一些人迷信武器,不相信人民群众力量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演说中,再次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则。



他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从此“自力更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斗争口号。

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今天“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智造”,而永远不变的是中国人民的创新智慧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