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巨头袁国平,交完党费后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成为国家栋梁

在我国近代的革命历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新中国坚实的基础,也支撑着一代代国人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没有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就没有我们今日稳定幸福的生活,也正因此,我们才更加不能忘记他们。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位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人,他的名字叫袁国平。

1906年的5月26日,袁国平出生在当时湖南省的一个小村子里。他的父亲是个手艺人,平日里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家中所需。这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情。

可就算如此,袁国平的父母还是咬着牙将儿子送入了学校,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同他们一样,在村子中日复一日地消磨自己的生命。

令他们感到惊喜的是,袁国平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成绩很好,加之家中清贫使他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于是在学习上就更在刻苦努力。

在多年的寒窗苦读之下,袁国平在16岁那年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提起这个学校,有很多人会觉得熟悉,因为这就是伟人曾经的母校。这所学校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革命者,而袁国平也是其中之一。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袁国平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也开始参加各种学生爱国运动,并逐步确立了自己共产主义的理想。

在19岁那年,有着拳拳爱国之心的袁国平考入了黄埔军校,期待能在这里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也是在这一年,他由青年团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路。在这个时候,袁国平就已经意识到,革命的道路是艰苦而充满磨难的,他随时可能因此而牺牲。

但就算如此,袁国平也从未产生过退缩的想法。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前进”,并无“后退”。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条道路上,袁国平找到了与自己相知相爱的人生伴侣——邱一涵。与袁国平一样,邱一涵也是一位党员战士,在革命的道路上,邱一涵与袁国平彼此扶持,相互支撑,走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

共同的理想和相投的性格使得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军中有名的恩爱夫妻。他们先后育有一女一子,但由于革命事业的危险与繁忙,他们不得不将一双儿女送回老家由亲人抚养。

在革命的进程中,袁国平曾先后参与了土地革命、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重大事件。在革命的每一阶段,他都尽自己所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新四军中非常重要的人物。

由于为人亲和、意志坚定,袁国平在军中一直非常受人爱戴,士兵们愿意与他交流谈话,在充满险阻的革命路途中与袁国平结下了极深的情谊。

在袁国平35岁那年,他所带领的部队在北移的过程中遭遇了国民党方的包围。在突围的过程中,袁国平受了很重的伤,远远看过去,整个人几乎血肉模糊。

他深知自己的伤况,为了不连累其他人,他用微弱的声音催促他们快走,不要管他。可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手下的士兵们仍然不远就这样丢下他,哪怕背着抬着,也坚持带着袁国平一同赶路。

到最后,袁国平为了不继续拖累部队,选择了用手枪自尽。在扣下扳机之前,他将自己的笔记本与身上所剩的钱拿出来交给了身边的士兵,并告诉他们,这是他的党费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袁国平所想的依然是党与国家,而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革命的一程。袁国平牺牲后,他的妻子邱一涵悲痛不已。

这一年他们的儿子袁振威只有两岁,对没怎么见过面的父亲尚无印象。

在长大之后,袁振威才知晓了自己父亲的英雄事迹。在母亲严格的要求下,袁振威并不因自己的身份而沾沾自喜,也从不谋求优越的生活。同他的父亲一样,袁振威也成为了共产党员,并投入到了对祖国的建设之中。

多年来,袁振威一直投身于海上作战指挥领域,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并获得了少将的军衔。除此之外,他也一直致力于弘扬父亲与母亲所遗留下来的革命精神,对于他来说,这份精神同样是他这一生的坚持与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