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获取美军的位置?志愿军团长灵光一闪:派人假装美军试试

第二次大战以后,朝鲜以“三八线”为分界线,分别被美国和苏联占领。自此以后,“三八线”便将朝鲜分成了两个部分。南北朝鲜分别建立政权以后,双方都非常渴望能够越过“三八线”占领朝鲜全境。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联合国军”曾一度越过“三八线”,妄图将战线推进到鸭绿江边,以武力占领朝鲜全境。仁川登陆以后,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狂妄地宣称:“三八线不过是一条纬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联合国军跨越它。”然而事实上,“联合国军”在志愿军的打击下,屡次遭受失败,甚至一度后撤到了“三七线”附近。此后“联合国军”虽然屡次发动进攻,却始终只能将战线稳固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秋季攻势结束以后,遭遇多次惨败的“联合国军”再也不敢冒进,甚至还在“三八线”以南构筑了3条防线进行防御。这一切都表明,志愿军已经完全占据了朝鲜战场上的主动权,使得敌人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与此同时,志愿军也调整了此前的战术,开始以阵地战为主打击敌人。

1952年春天,很多迹象都表现敌人很可能会再度发起新的攻势,而这一次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很可能就是志愿军在中线的重要支撑点五圣山一线。为了能够早日构筑防线,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志愿军第15军奉命开赴五圣山一线。15军到达前线以后,不但修筑起了一条以坑道为主的防御工事,还通过“冷枪冷炮运动”不断杀伤敌人,弄得敌人狼狈不堪,前沿阵地的敌人甚至不敢上厕所。

不过敌人方面也有优势,那就是凶猛的火力,敌人的飞机、大炮对志愿军的威胁非常大。自从15军开始“冷枪冷炮运动”以后,前线的敌人被压得抬不起头,敌人便开始利用后面的大炮进行报复,使得15军遭受到了一些损失。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同时减小自身损失,前线的志愿军各部都非常想打掉美军的炮兵阵地,但美军的炮兵阵地都处于阵地后方,想要找到他们的位置都非常困难。

作为炮兵部队,炮兵第9团想要打掉敌人的决心比其他部队都要强烈。每次看到敌人的炮火报复攻击前线的部队,第9团的官兵们都痛恨不已,很想几炮过去将敌人的炮兵阵地打掉。只可惜,谁也不知道敌人的炮兵阵地在哪个位置,根本无法通过大炮收拾敌人。第9团副团长赵梗同样很想干掉美军的炮兵阵地,他一有时间就会想办法,如何才能够知道炮兵阵地的位置。就这么想着想着,赵梗忽然间灵光一闪:“之所以无法知道敌人炮兵阵地的位置,是因为炮兵阵地远在敌人后方,侦察部队根本无法在敌人后方长时间活动,自然无法找到炮兵阵地。要是能够派人假装成美军士兵试试 ,是不是能骗过敌人呢?”

赵梗也知道自己这个想法非常大胆,派去的侦察员可以说是危险重重,一旦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到最后,他将这个计划上报给了15军军长秦基伟。经过批准后,赵梗立刻在第9团挑选执行这次任务的人选。最终,他挑选了3个人,分别是8连副连长齐自珍、团后勤助理员李凤举和2营排长林培耀。

这3个人都是侦察员出身,对于观察、搜寻敌人的情报十分擅长。选好人以后,赵梗又亲自与他们一起研究这次行动的搜索范围、进出路线以及遇到意外情况时的应对办法。为了了解南朝鲜的情况,他还特意请来南朝鲜过来的老大爷详细介绍情况,并安排他们进行各种演练,分析可能出现的意外。

15军还专门送来了美军的头盔、军服、望远镜、探雷器指北针、地图和汤姆森冲锋枪等等,以便3人能够装扮得更像美军士兵。为了能够应付敌人,3人还专门学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和朝鲜话,以便能与敌人进行一些简单的交谈。通过一段时间的演练以后,3人已经慢慢地准备好了一切,行动也即将开始了。

一个深夜,赵梗亲自带着6名侦察员和2个步兵班,将齐自珍等3人送到了敌人的前沿阵地。后面的路,就只能靠这3位勇士自己了。3人离开大部队后,找了一处隐蔽的地点,剪开敌人的铁丝网,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深入到了敌人的后方。在此后的几天里,3人跋山涉水,穿越高山丛林,在敌人的后方不断活动。3人总共进行了5个昼夜的探查,活动范围大约是方圆20公里左右。这几天时间里,他们昼伏夜出,通过敌人的重重哨卡,先后查明了敌人17处炮兵阵地,总共大约有99门大炮、3个炮兵指挥所和3个仓库,他们在这一切都记录在了随身携带的军用地图上面。

随后,3人顺利返回了阵地,并且将地图交给了赵梗。几天以后,根据地图上标记的地点,15军集中了60多门大炮,对敌人的炮兵阵地进行了突然袭击。一转眼间,敌人的炮兵阵地便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损失非常惨重,只得停止对15军前沿阵地的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