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丹麦海军在弗雷德里克海军基地举行仪式,将2艘阿布萨隆级支援舰重新进行定级,定为反潜护卫舰。重新定级后,2艘同级舰保留舰名,舷号由L16、L17分别改为F342和F341。
阿布萨隆级舰长137米,舰宽19.5米,排水量6300吨,拥有丰满的外形与简洁设计。首舰舰名阿布萨隆号,2号舰为艾斯伯恩.斯纳尔号,两舰分别于2004年、2005年服役。仅从外观上看,像是我国坞登的缩小版,但是武器极其强大。
丹麦海军是模块化设计的坚定拥趸,著名的飞鱼级导弹艇辉煌了一个时代。阿布萨隆级支援舰武备继续采用模块化设计,中部的武器区可最多安装4座4联装鱼叉导弹模块,3座可使用超级海麻雀的Mk 56型12单元垂发模块。此外,舰上还有1座127主炮、2座双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2座GDM-008型近防系统。
可是这级披着护卫舰外观的舰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舰艇,丹麦称之为灵活支援舰。灵活的奥妙就在飞行甲板下的大型“弹性甲板”。甲板总长84米、宽10.9米、高4.5米,几乎占了全舰总长2/3,最多可储存1700吨的快艇、作战车辆、指挥通讯器材模块、货柜器材模块、人道救援灾害抢救物资、军用装备模块或是组合式货柜医院等。如果是坦克,最多可停放10辆豹2主战坦克。
丹麦设计这种支援舰的初衷,是为“参与国际和平维持工作与任务”而设计的弹性支持舰艇(Flexible Support Ship, FSS),可供联合作战部队指挥部进驻,担任海上活动作战指挥中心,或是在人道救援或灾害救助时担任海上医院;也可供特种部队进驻,成为海上特战前进基地。可谓用途非常广泛,集自我防卫、部队运输与两栖作战于一身,具有开创性意义。
阿布萨隆级支援舰服役后,参加了亚丁湾护航等海外长期任务,多功能性得到了较好检验。该级舰的混血设计与现实表现,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注意。例如德国,因为历史的原因,德国海军没有发展进攻特性的两栖舰,最终产品是世界最大型的护卫舰——F-125级护卫舰,这型护卫舰具有阿布萨隆级一样的特征,充当着海上前进基地的作用。
英国26型护卫舰选型过程中,也曾出现了类似的设计。此外,部分舰艇也设有小型化的弹性甲板,用于容纳快艇、扫雷具等设备。以期在有限的舰体与经费前提下,提升舰艇的多任性能。不过,作为开山鼻祖,丹麦海军为什么回归主流了?
这种需求,应该是北约对北欧国家定位有关。北欧四国中,因为特殊的峡湾地形与接近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的地理优势,主要装备以小型作战舰艇为主,建设了大量的监测设施。建造的大型舰艇有限,使命也是以反潜作战为主。
重新定位为护卫舰后,2艘阿布萨隆级支援舰将进行反潜改造,最主要的升级是加装高性能的拖曳声呐系统。由于有巨大的弹性甲板,可用于收放快艇的大型尾门,阿布萨隆级改装拖曳声呐的基础非常好,可方便安装大尺寸的绞车,缩短工程周期。与指挥系统的连接,主要依靠电缆达成,属于小型工程。
舰上有大型的直升机库,可供2架EH-101或是CH-47支奴干直升机登舰操作与维修。直升机作业甲板和机库可对直升机进行维修、加油、装填弹药等作业。重型直升机的上舰,也是与舰上的上岸力量相配合的。重新定位后,可以继续运作2架大型反潜直升机,这是其他主流护卫舰不具备的。
回顾丹麦新世纪建造的3级舰艇,除了2艘阿布萨隆级支援舰,还有3艘艾弗维特费尔特级护卫舰、2艘拉斯穆森级极地巡逻舰。3艘艾弗维特费尔特级大量采用阿布沙隆级的设计,最大区别就是没有弹性甲板,也没有装备鱼雷发射管,主要武器是1座MK41型32单元垂发、2座MK56型12单元垂发,突出防空作战。
阿布沙隆级改装完成后,可与艾弗维特费尔特级组合使用,也将使丹麦能够加入有能力对抗潜艇的国家行列。丹麦海军司令部司令、海军少将Torben Mikkelsen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海军可以更好地向北约提供所需的反潜作战能力。不过对于转行舰艇来说,并不是简单加装武器就好。这级舰因为定位问题,仅装备了2台柴油机,最大航速仅23节,这对于战斗舰艇是不可容忍的。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美国海军的濒海战斗舰上,2个型号舰艇具有突出的对付快艇性能,但不是良好的通用平台,只能通过加装鱼叉或NSM导弹,才能安心地去执行部署任务。为此,美军不得不新造了星座级传统护卫舰,2级濒海战斗舰可能面临封存的尴尬处境。
现在,剑走偏锋的阿布沙隆级转型面临的问题,可能还不仅于此。原本准备的集装箱式指挥、医疗等模块,将面临着闲置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而跟风的舰艇,例如F-125护卫舰,估计要风中凌乱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下图为阿布萨隆号上的执勤女兵